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滩涂围垦是我国东部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滩涂围垦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快速的变化,揭示其在短时间尺度上的演变规律可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东部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历史资料和遥感解译的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不同年限围垦区。采用网格法共采集表层土壤和沉积物样品276个(其中沉积物20个),剖面样点10个(其中沉积物2个),测定样品主要理化性质,以揭示围垦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滩涂围垦初期,表层土壤粘粒含量显著下降,由沉积物中的28.8%下降至16.1%,土壤质地变粗。围垦区表层土壤粉砂粒含量随围垦时间呈上升趋势,砂粒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质地变细。与新围垦区相比,围垦23年以上的表层土壤粉砂粒含量显著增加,由45.1%上升至53.3%,砂粒含量显著由38.7%下降至32.5%。(2)滩涂围垦后,盐分含量急剧下降。围垦1-11年,盐分含量降低70.7%,降至5.02 g kg-1。围垦区土壤盐分含量随围垦时间缓慢下降,到围垦超过43年时盐分含量降至2.56 g kg-1,仍大于1 g kg-1这一盐化土壤的下限值。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围垦年限长短的影响,局部区域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3)滩涂围垦初期,pH值由8.36上升至8.74。围垦区土壤pH随围垦年限增加呈线性下降,围垦超过10年的土壤pH已降至8.5以下。同一年限围垦区内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pH的影响不显著。(4)滩涂沉积物的来源可能与长江有着密切的关系。滩涂围垦初期,常量元素(除Na2O和CaO)含量变化显著。围垦区土壤常量元素含量随围垦年限的增加变化不显著。(5)滩涂围垦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有机质含量由12.4g k-1下降到8.8 g kg-1,降低了近30%。围垦30年后有机质含量上升至15.0 g kg-1左右并保持相对稳定。全磷含量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持续增加,由新围垦区的0.68 g kg-1上升至围垦超过43年时的1.14 g kg-1。同一年限围垦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围垦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表层富集现象显著。(6)滩涂围垦初期,重金属元素含量显著下降。围垦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有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而累积的趋势,但均不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二级标准。围垦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有表层富集现象,其中Cd和Hg含量表层富集显著。(7)滩涂围垦后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时间尺度变化主要受粒度效应、外界物质输入、生物富集、脱盐作用的影响。粒度效应对Cu、Zn、Pb、Cr、As等元素的影响较大,有机质对Cd和Hg富集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