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设备管理越来越向精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设备管理思想,它使许多大公司的设备管理大幅提高并因此而风靡欧美发达国家。日本学者在充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提出了全员生产维护的理念,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巨大成功。我国的设备管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80年代左右,设备管理起步晚,底子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处于劣势位置。为了改变我国设备管理的现状,我国学者于80年代引入了全员生产维护,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文化和人员素质上的差异,这一管理思想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并在这二十年的应用和发展中不断完善。但是随着信息化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在由全面质量管理到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的过程中,全面的概念有所忽略和欠缺。本文正是基于此,通过研究希望对“全”这个概念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文以中华陆港物流北良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公司实施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前后所出现的问题作对比,一方面帮助公司找出企业在推行该设备管理思想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列方案。另一方面根据对比分析,验证自己所提出的理论模型,从而为进一步完善该理论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本文一共通过五个章节阐述了整个研究主题。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对设备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三章为研究设计,从案例的选取和资料的获得等多方面进行阐述;第四章是通过对案例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提出建议;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局限。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与全员规范化生产维护中的“全”相比较,提出了现在全员规范化生产维护中“全”的局限性,并由此提出了供应链设备管理的思想。把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和顾客也纳入到全员这一范围内,对全员参与这一理论进行补充完善。第二是与八九十年代相比,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现代社会,信息是支撑企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在充分考虑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在四个“全”的基础上加入了全信息,并把它作为这五个“全”的基础。最后,根据对以往文献的归纳和总结,本文认为全规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员工行为的全面制度化、标准化,而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允许员工有一定的自主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的他们的创造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