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从临床和CT研究的角度,观察鼻中隔高位偏曲与前组鼻窦炎的相关性。 2、探讨鼻中隔高位偏曲在双侧前组鼻窦炎致病因素方面所起的作用,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方法: 1、选取其中鼻中隔高位偏曲伴前组鼻窦炎患者59例,统计前组鼻窦炎在宽窄两侧鼻腔的发病率,比较前组鼻窦炎在宽窄两侧鼻腔的发生率有无差异。 2、在病人的鼻窦冠状位CT图像上,我们将鼻腔的中鼻甲、钧突和下鼻甲的冠位横断面积用A表示,鼻腔通气道的冠位横断面积用B表示,一侧鼻腔的总面积则用A+B表示。 3、由前到后阅患者冠位CT上,以钩突第一次清晰出现的冠位断层平面为固定测量依据,计算并比较鼻中隔高位偏曲伴前组鼻窦炎患者两侧鼻腔中鼻甲、钩突和下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比,并将两侧结果相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比较两侧中鼻甲、钧突和下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比之间有无差异;同时对42例正常对照组(无鼻中隔偏曲,无鼻窦病变)的鼻窦冠状位CT图像做相同处理,将两侧结果相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比较正常鼻中隔两侧中鼻甲、钩突和下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比之间有无差异。 结果: 1、在59例高位鼻中隔偏曲伴前组鼻窦炎患者中,鼻窦炎位于鼻腔宽大侧的15例,位于鼻腔狭窄侧的19例,鼻腔宽窄两侧均有病变的占25例。59例患者118侧鼻腔(位于宽大腔的有59侧,位于狭窄鼻腔的有59侧)鼻窦炎发生于鼻腔宽大侧的有40侧,占宽大侧的67.80%,发生于鼻腔狭窄侧的有44侧,占狭窄侧的74.60%。经统计学处理(P=0.5420,P>0.05)宽窄两例鼻腔鼻窦炎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2、59例患者的中鼻甲、钩突、下鼻甲及鼻腔通气道测量结果:在宽大侧鼻腔内中鼻甲、钩突和下鼻甲的横断面积(简称A部分)在钩突第一次清晰出现的冠位断层面测量后,所占的鼻腔断面面积百分数(A/A+B×100%)((x)±s)为52.48±10.33%,在狭窄侧鼻腔内A部分在钩突第一次清晰出现的断层面测量后,所占的鼻腔断面面积百分数((x)±s)为50.62±10.46%,经统计学处理(P=0.102,P>0.05)两侧无显著性差异。 3、42名无鼻中隔偏曲的对照组(无鼻窦病变)中,使用相同的方法测得鼻腔两侧A部分在各自鼻腔所占的面积百分数(A/A+B×100%),右侧((x)±s)为48.44±8.07%,左侧((x)±s)为47.83±8.23%,经统计学处理(P=0.473,P>0.05)两侧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统计高位鼻中隔偏曲伴前组鼻窦炎患者,前组鼻窦炎在宽窄两侧鼻腔的发病率无差异。 2、通过CT的定量测量可见:鼻中隔偏曲后两侧鼻甲及钩突在各自鼻腔的占有率之间比较无差异。在鼻中隔偏曲宽大侧虽然有宽大的空间,但鼻腔宽大侧的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会通过粘膜代偿性肥大,甚至其骨性结构代偿性增大来保持与宽大空间的相适应,这也使鼻中隔偏曲的鼻腔两侧通气道保持相近的比例。这个代偿机制所带来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宽敞侧有较宽松的环境,当参与代偿的粘膜与骨结构过度代偿时中鼻道就狭窄欠通畅,造成了前组鼻窦开口的狭窄或阻塞,使粘膜的纤毛清洁输送功能丧失,形成感染灶。 3、在临床上,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中应积极矫正鼻中隔高位偏曲.这对提高术后中鼻道的宽畅及良好引流,肪止中鼻道粘连起重要作用,更为主要的是恢复鼻腔一鼻窦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阻断因鼻中隔偏曲造成的代偿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