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细颗粒物排放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iyanp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煤电站排放的细颗粒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均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沉积在炉膛换热面表面的颗粒物则会恶化传热,威胁锅炉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前景的洁净煤技术,在保证电厂效率的同时可实现对CO2的高效捕集。但在此技术背景下有关细颗粒物排放、沉积特性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基于此,本文在流化床增压富氧条件下探讨了固体燃料燃烧细颗粒物的排放、沉积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依托连续给料增压流化床实验平台探究了气氛、压力、燃料种类和混烧等因素对细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0.1~0.5 MPa压力范围内,富氧燃烧排放的PM1浓度均高于空气燃烧,但这一差异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而燃烧气氛对PM1-10浓度的影响不明显。在富氧气氛下,0.1~0.5 MPa压力范围内,压力升高抑制了PM1的排放,但提高了PM1-10的浓度。此外,压力升高导致PM1的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易气化元素Na、K和S的含量显著增加。分析PM1各元素的灰基质量浓度发现,常压和增压下碱土金属Ca及易气化元素Na、K和S的浓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增压下难熔性元素Si和Fe的浓度明显更低。在0.5 MPa压力下对比了褐煤、烟煤、石油焦和稻壳燃烧细颗粒物的排放特性,结果显示,褐煤燃烧后烟气中PM0.4和PM1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燃料,若以单位入炉煤灰分质量为基准折算,则石油焦的细颗粒物产率最高。各燃料PM1和PM1+元素组成虽有差异,但总体而言,PM1中易气化元素Na、K和S含量更高,是相应成分气化、成核和凝结的结果,PM1+中Ca、Si和Fe含量更高,是燃料中矿物熔融、聚合和破碎的产物。在0.5 MPa压力下对褐煤掺烧稻壳发现,掺烧后PM1和PM2.5浓度显著降低,推测是由燃料灰的稀释作用和交互反应共同引起的。其次,在细颗粒排放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工况探究了气氛、压力和混烧等因素对积灰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0.3 MPa压力下,燃烧气氛对内层积灰形貌和元素组成均有影响。相较于空气和21%O2/79%CO2(Oxy21)气氛,30%O2/70%CO2(Oxy30)气氛下的积灰中含有更多形状规则的超微米颗粒,推测是由亚微米颗粒的熔融团聚形成的。在Oxy30气氛下元素Fe和Cl含量更高,Oxy21气氛下元素S含量更高,而在空气气氛下元素Na的含量更高。在富氧气氛下,对比了0.1~0.5 MPa压力范围内的内层积灰,发现压力升高一方面增加了积灰中超微米颗粒的数量,另一方面提高了积灰中Ca、Na和S的含量。在0.5 MPa压力下,小龙潭褐煤掺烧稻壳明显缓解了积灰倾向,从物理角度,稻壳生成的超微米颗粒破坏了致密的内层积灰层,从化学角度,掺烧引起的交互反应降低了亚微米颗粒浓度。本文在增压流化床上探究了不同因素对细颗粒物排放、积灰特性的影响,为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技术提供了有关细颗粒物和积灰的实验数据参考。
其他文献
可重构制造系统(RMS)是一种能够迅速切换系统构形,调整功能与产能,以响应批量定制化产品生产需求的模块化制造系统。RMS应用的典型问题是在上一周期的构形和下一周期的生产需求已知的条件下,设计下一周期的构形。当混流生产多种产品时RMS的工艺路线、构形设计和调度这三个问题紧密耦合,将三者集成优化,是提高RMS运作效益的关键,然而目前鲜有相关优化方法。考虑到生产实际中加工时间的不确定性,本文面向多零件混
学位
学位
预防保健服务能够通过一系列卫生服务进行疾病预防,使居民保持身心健康。随着人们的疾病预防意识逐步提高,“有病就医,无病保健”的医学理念正在逐渐形成,因此居民对预防性医疗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预防保健服务的网络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社区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水平低下、医疗人员配置不合理以及未考虑服务站拥堵和长期需求变化等问题。而预防保健服务建设成本高,使用周期长,对选址和
在暖通空调领域,盐溶液以其优异的理化性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与空气进行热质交换的介质。随着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的进行,溶液的浓度会不断降低,溶液的原始性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为恢复溶液的原始性能,需对其进行再生。现有的溶液再生方法因存在着能耗高、热效率低下、再生效率低、设备复杂等缺点亟待被改进或替代。真空膜蒸馏技术以其膜通量大、热效率高、设备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物质的分离提纯领域,本文尝试将其应用于暖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微尺度气液相变传热系统具有均温性好、散热量大、设备质量小、传热性能优越的特点,在微电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伴随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器件朝着微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气液相变往往发生在微结构空间中。因此,揭示微结构内沸腾相变传热机理并有效强化沸腾传热能力对提高相关机械电子设备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微结构内沸腾相变传热过程涉及到气泡的成核、生长及聚并过程,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