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太昊陵国家祭祀在继承前代祭祀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仪式更加庄重和繁琐。满清虽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政权,但对象征汉文化的太昊陵的祭祀非常频繁,清代十位皇帝共参加了四十三次祭祀,无论是祭祀规模和祭祀的次数均超过前代。清代频繁的国家祭祀与民间兴盛的进香场面遥相呼应,共同推动清代太昊陵祭祀文化的繁荣。最早在唐太宗时,官方对太昊陵就有了保护,但直到宋太祖时期才有相应的国家祭祀。明太祖朱元璋亲撰太昊陵祭祀文,制定相关的祭祀礼仪,从此明代对太昊陵的祭祀非常重视,并持续对太昊陵庙做相关的修复工作。清顺治时期继续沿袭明代祭祀太昊陵的祭祀制度。康熙七年(1668年)对太昊陵的祭祀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祭祀更加繁琐和隆重并且先后因亲政、立皇储、平定三藩、皇祖母神主入太庙、水旱灾害等十次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清世宗登基后,对祭祀的礼仪重新进行修订,先后因登基、先皇神主入圜丘、祈福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乾隆时祭祀多达十次,先后因先皇神主入圜丘、太后六十大寿、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回部叛乱等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清仁宗先后因登基、先皇神主入圜丘、五十和六十诞辰、祈福等五次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清宣宗先后因先皇入圜丘、太后六十诞辰等三次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共进行了九次祭祀,乾隆之后的各个皇帝对太昊陵的祭祀基本延续康熙、雍正时的礼仪规定。清代频繁而隆重的国家祭祀带动了民间进香的兴盛。每年二月,淮阳县周围百姓大规模前往太昊陵参与各种目的的进香活动,这种兴盛的进香活动表达了民众对人文始祖的崇敬和礼赞,是老百姓追本溯源心理的表达,有效地传达了孝的理念。民间每年上百万群众进香,女性人数占到一半左右,善男信女共聚一堂冲击了传统保守思想,女性得以参与社会活动。虽然清政府明令禁止群众聚集,但是百姓到太昊陵进香的行为被官方私下默认。众多的香客,使围绕着太昊陵的商业活动出现兴盛的局面,神圣庄严的太昊陵的存在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欺诈、强买强卖等违背商业原则的行为,但也难免出现商业纷争。清代官方对太昊陵的祭祀是对中华人文始祖的认可,拉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外,清代官方对太昊陵的国家祭祀以及民间的进香,传达了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在确立等级关系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