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通过对我院住院及门诊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初步拟定优化的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疗效。2.研究方法对我院(广东省中医院)40例狼疮性肾炎(LN)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性研究,对所选病例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治疗上予中医辨证治疗(根据统一的中医证型和中药汤剂对病人辨证施治),加西医常规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以2个月为一疗程,一般为2个疗程,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狼疮性肾炎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病情分级)、中医证型、西医临床分型、病理分型、相关理化检查、活动指标等之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意义。3.研究结果(1).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频数分析结果通过频数分析结果初步显示,4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中,西医临床分型以轻型(19例,47.5%)、肾病综合征型(10例,25%)多见,中医证型以脾肾气(阳)虚(13例,32.5%)湿热内阻(12例,30.0%)多见。治疗前病情分级程度轻度16例(40%),中度19例(47.5%),重度5例(12.5%),治疗后轻度25例(62.5%),中度14例(35%),重度1例(2.5%)。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完全缓解22例(55.0%),部分缓解15例(37.5%),无效3例(7.5%)。(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型、西医临床分型、活动积分、相关理化检查等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初诊呈明显减轻趋势,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三次复查尿蛋白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t检验,4个月后复查狼疮性肾炎活动积分和初诊比较明显好转,2个月后和4个月后活动积分比较也明显好转,且三次就诊通过卡方检验比较活动积分差异显著(P<0.05)。在血WBC方面,三次就诊分别用t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HGB、PLT、C3、IgG、ESR等指标明显得到改善:在HGB方面,经t检验,2个月后和4个月后差异显著(&P<0.05),呈上升趋势;在PLT方面,初诊和2个月后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在C3方面,初诊和4个月后,2个月后和4个月后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在IgG方面,初诊和4个月后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在血沉方面,初诊和2个月后、初诊和4个月后、2个月后和4个月后分别用t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4.研究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使活动期病人加快由诱导缓解期进入缓解维持期,降低尿蛋白,降低血沉,改善血HGB、PLT、C3、IgG等指标,通过自身前后对照,初步探讨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其他文献
一、目的采用临床研究的方法,系统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肺脾气虚、脾虚肝旺证型临床疗效及对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RRTI的
研究背景: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美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或第3位,而我国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也由7
通过对"知沟"理论的内涵解读,明确了我国城乡"知沟"现象存在的原因,结合当前"农家书屋"建设,提出了城乡间"农家书屋"图书配置的对策。
现代劳动经济学中,谈判被认为是有效的制度安排,纳什谈判解是符合帕累托最优准则的。劳资双方通过集体谈判确定的剩余分配方案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集体谈判模型中,决定因
研究背景:目前,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颈椎病逐渐年轻化和大众化,严重损害了国民身心健康。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初始阶段与基础状态,因其体征轻微,以局部症状为主,
提法使作为承上启下、衔接司法与行政的枢纽机构,在清廷法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自从提法使被确定筹设之日起,其运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也逐步开始,其中废除传统
目的探讨腹腔镜、宫腔镜联合应用在诊治女性不孕症中的价值,同时比较腹腔镜下输卵管通液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诊断输卵管通畅度的情况。方法对两年间临床诊断为女性不孕症的8
在对国内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对象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国内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归纳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缺陷及发展前景,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