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是分布于潮间带的特殊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价值。本文以广西北部湾(不含七十二泾)为研究区,以1960/1976年、19。90s年、2001年、2007年、2010年航空图像、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屏幕矢量化方法提取海岸线,对研究区海岸线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应年度的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从消浪护岸的角度,根据红树林丰度、空间分布均匀度、红树林岸线比例等指标,对研究区1960—2010年景观尺度的红树林空间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旨为红树林空间分布优化、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60—2010年,海岸线长度呈先缩短后持续延长的趋势,红树林面积呈持续减少后略增加的趋势,而斑块数量呈减少后持续增加的趋势。围垦、城市发展和盐田、养殖塘、海堤、工程建设等是造成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空间叠置研究分析,变化的海岸线基本向海域推进;自然过程、人工造林、围垦、养殖塘、盐田、海堤和工程建设等是导致红树林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2010年,红树林丰度最高的海湾是珍珠港、茅尾海和丹兜海,最低的是北仑河口、防城港西湾和钦州湾外湾。1960—2010年,大多数海湾红树林丰度随着红树林面积的减少呈高—低的变化趋势,而不同程度造成红树林丰度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围垦、城市发展、海堤、盐田、养殖塘和工程建设等引起海岸线长度的变化。(3)2010年,红树林空间分布最均匀的海湾是金鼓江和茅尾海,其次为大风江、防城港东湾、丹兜海,分布高度集中的海湾仅为防城港西湾,1960—2010年,研究区大多数海湾红树林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得到较好的改善,朝着日趋均匀、合理的方向发展。引起红树林空间分布均匀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工造林、围垦、养殖塘、盐田、海堤和工程建设等造成红树林斑块数量、面积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以及海岸线的变化。(4)201O年,红树林岸线比值最高的海湾是英罗港,其次为金鼓江和丹兜海、大风江,最低的为防城港西湾和钦州湾外湾。1960—2010年,大多数海湾红树林岸线比例呈小幅上升的趋势,红树林岸线比例变化的原因复杂,主要的原因是在红树林与自然岸线之间的滩涂上围垦、修建养殖塘、盐田、海堤等,使非红树林岸线变为了红树林岸线,所以红树林岸线比值上升,其他原因还包括红树林毁损、人工造林、自然演变等。(5)1960—2010年,研究区各年度高效护岸红树林面积比例均达75.0%,说明绝大部分红树林发挥了显著的消浪护岸作用。金鼓江比例逐渐降低;防城港西湾、廉州湾、铁山港和丹兜海呈先上升再降低的变化;钦州湾外湾、大风江、北海东岸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北仑河口、茅尾海呈先降低后再略为上升的变化;英罗港、防城港东湾和珍珠港各年度比例变化幅度均很小,基本保持稳定。高效护岸红树林面积比例变化的原因与红树林岸线比例的基本相似,主要包括海岸线空间位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树林毁损以及人工造林、自然演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