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麝因产麝香而闻名,是我国的珍稀资源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生境质量下降、丧失及人为干扰的加强,我国野生马麝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现已极度濒危。本研究于2010年至2011年期间,采用结构式访谈与无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累计5个月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的濒危马麝保护现状及与区域内社区生计、生态旅游的关系,并对马麝的迁地驯养进行了种群生存力分析(PVA)。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兴隆山马麝繁育中心现有种群(324头)在现有圈养系统承载容量及影响因素下,100年内平均年增长率为0.08,种群数量最多可达到550头(549.82头)。传染性疾病、仔麝死亡率、圈舍空间等承载容量因素对圈养马麝种群产生重要制约作用。2.村民对马麝的认知如下:96.6%的村民了解马麝已禁捕;93.6%的村民了解麝香药用价值、83.8%的村民了解马麝的存在;72.5%的村民了解马麝已濒危。受到政策宣传、历史文化、生计方式、地理位置的影响,村民对马麝的存在的了解情况在性别、村落层次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对于马麝濒危的了解情况在性别和职业层次上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麝香药用价值的了解情况在性别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3.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获取的保护政策知识主要源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宣传,其他宣传途径包括村干部和亲戚朋友。保护政策的支持情况如下:96.6%的村民支持禁捕马麝;96.1%的村民支持禁伐林木;81.4%的村民支持退耕还林;50.5%的村民支持禁止放牧。支持情况与影响生计情况存在差异,村民对保护政策存在被动型支持现象。禁止放牧和退耕还林政策对村民生计的影响较高。受到生计方式、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禁止放牧政策的支持情况在性别和村落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禁伐林木政策的支持情况在村落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退耕还林政策和禁止放牧政策对生计影响在村落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4.被访村民对马麝繁育中心就业机会了解率不高于8.6%,而村民对麝场岗位需求率不低于22.2%,且村民对粗饲料供应和饲养员岗位报有更高的兴趣。同时,90.2%的村民认为马麝繁育中心应发挥保护宣传的作用。村民对于农户家庭圈养模式、农户分包圈养模式和农户巡护活体取香模式存在一定的参与意愿,但受养殖和取香技术、剩余劳动力数量、经济投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参与愿意较低。参与的动机来源于经济利益和马麝保护,通过传授技术、协调资金供给等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村民的参与意愿。5.生态旅游对野生马麝种群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可以为周边地区带来经济利益,禁止开展旅游是不可行的。旅游经营参与者的保护意识显著高于未参与者。旅游者对马麝的存在、濒危、禁捕知识的了解率显著低于当地村民。6.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马麝保护知识和政策宣传方面,要关注性别、职业、村落状况所带来的差异。将自然保护政策宣传与社区生活、村民利益相联系,提升村民的关注度。通过民意调查、意见反馈等方式解决村民被动型遵守自然保护政策的问题,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应对旅游管理中心提出生态保护效益方面的要求,并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加强财务管理等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旅游收入,并保证旅游收入用于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旅游管理中心应鼓励村民以可持续利用的形式参与当地旅游经营,在增加收益的同时,提升生态保护意愿;加强对旅游者的马麝保护宣传,促进保护意识的提升,并对旅游者易接触的马麝栖息地进行严格管理。尝试农户参与的马麝保护利用新模式,通过资源利用增强社区的保护意识。马麝繁育中心在马麝圈养实践中,应考虑到马麝作为野生动物的特殊性;加强马麝病理研究,控制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总结马麝育幼经验,降低仔麝死亡率。尝试农户参与的养殖模式,缓解圈舍承载力困境;通过开展宣传、推广农户参与的经营模式等方式发挥马麝繁育中心在马麝保护工作上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