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了解我国综合性公立医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现状以及公共卫生部门建设情况,明确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定位和权责范围,探讨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影响因素,对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出提升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强化其公共卫生职能的有效建议,构建基于预防服务—临床服务连续性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协同管理模式。研究内容与方法(1)文献回顾与情报分析。查阅国内外关于公共卫生体系职责与运行现状的相关文献,了解我国公共卫生职能落实存在的问题,分析公共卫生与医疗这两者的职能的连续性与区分,研究不同的主体执行公共卫生职能的优劣势,并进行职能定位分析。(2)实证研究。在湖北省和广东省总计调查了53家医院(二级医院26家,三家医院26家,民营医院1家),共计1115名医务人员。采用现有资料、统计报表数据收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样本地区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部门建设情况、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人力资源情况,了解医院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模式及承担职能现状,调查医院医务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部门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知晓情况;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了解公共卫生工作取得的收益,存在的障碍和改善建议;通过典型案例收集的方法,对在公共卫生工作建设方面有一定创新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资料收集、案例研究和分析,探索影响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为构建公共卫生协同管理模式提供研究基础。(3)定量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分析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人力资源情况以及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工作职责范围的知晓度现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每个受评估医院组织管理、传染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卫生应急这六项的评估分值,选择K-means Cluster过程进行聚类,对参评机构进行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评估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的运行现状,总结公立医院在履行公共卫生职能时存在的关键问题;利用皮尔逊卡方检验以及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和分析公共卫生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策略研究提供实践分析基础。(4)定性分析。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理清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涉及到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程度、影响力、立场和受政策影响程度,通过权衡各方利益从而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运用SWOT分析,通过调查的获得资料,将医院构建公共卫生科、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等因素列出,再运用系统分析理论等方法,匹配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与结论结果:(1)本研究发现,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之间存在制度性裂痕,两者缺乏有效的双向联系和协作机制。(2)医院负责公共卫生工作部门人员工作职责有交叉的情况,存在一人负担多项工作职责,公共卫生专职工作人员较为缺乏。公立医院在公共卫生科室建立的过程中,与医院原有公共卫生相关科室存在一定的整合和融合的过程。(3)医院公共卫生部门人员平均配置数为3.35人,女性所占比例较高;从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为43.1岁,存在着年龄老化的现象;职业类型中公共卫生医师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为护士和临床医师,说明专业背景并不强;学历主要集中于大学专科和本科,高学历人才比例较低(7.1%);接受专业培训情况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4)经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中有98%赞同医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90.8%的医务人员知晓公共卫生科的存在,对医院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内容、职责和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5)对两省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效果差异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分析,湖北省和广东省虽然医院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模式不同,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相关工作(χ~2=1.6,P>0.05)、消毒与院感控制工作(χ~2=2.5,P>0.05)、卫生应急处置(χ~2=3.5,P>0.05)等公共卫生制度知晓差异不大;湖北省公共卫生科的构建显然对临床医务人员产生的作用较大,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员工作职责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广东省(χ~2=81.2,P<0.01)。(6)本文建立了《医院公共卫生工作考核标准》,并对样本医院进行分项评估和总体评估。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综合评估后的医院分为四大类别(第一类机构各方面评分均较差,第二类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应急较差,第三类机构各方面评分均较好,第四类机构组织管理、传染病防治较好但其他得分中等);经方差分析检验,本研究发现在组织管理(F=78.374,P<0.01)、传染病防治(F=28.94,P<0.01)、健康教育与促进(F=7.765,P<0.01)和卫生应急(F=5.643,P<0.01)四个方面工作开展有显著差异,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管理工作在医疗机构之间广泛推行(F=2.079,P>0.05),妇幼保健工作逐步规范(F=2.231,P>0.05)。选择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医务人员公共卫生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只和对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了解程度有关(OR=10.23, P<0.01),而与医务人员受教育状况、是否接受公共卫生培训、以及工作年限均无关(7)本研究认为,公立医院应主要承担下列公共卫生职责:保障基本医疗服务、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应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与促进。(8)本研究构建了医院公共卫生四级网络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有行政管理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公共卫生科和临床科室公共卫生管理员四级。结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医院公共卫生工作要实现疾病预防和医疗服务两个系统协同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1)医院领导层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认可度不够;(2)公共卫生工作缺乏政府经费补偿机制;(3)医院临床与公卫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不明确;(4)公共卫生工作缺少激励机制;(5)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有待改善;(6)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缺乏;(7)公共卫生科人员结构不合理。医院在保证履行自身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还要构建公共卫生与临床服务工作协同合作机制:(1)构建院内协同要素,包括协同的组织、协同的频率、协同的内容、协同的机制等;(2)构建医院协同体系,建立医院公共卫生四级网络合作机制,包括行政管理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公共卫生科和临床科室公共卫生管理员四级,通过四级网络强化自组织行为,进行院内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合作,以达到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建议结合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协同工作体系补偿机制;(2)明确医院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同等地位,提高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社会认可度;(3)构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人才交流机制,提高公共卫生科人员专业素养;(4)强化疾病三级预防的理念,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5)构建公共卫生部门与临床科室协同工作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6)完善体制建设,将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医政管理范畴;(7)建立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四级网络管理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协同工作机制;(8)提高各区域公共卫生工作质量。创新本研究从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协同发展的独特视角出发,在了解综合性公立医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现状以及公共卫生部门建设情况下明确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定位和权责范围,探讨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影响因素,并从组织管理、传染病防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和卫生应急五个方面对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基于服务连续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协同管理模式。本研究论文来源于方鹏骞教授主持的《武汉市医院公共卫生部门运行状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