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质量标准及续断质量分析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un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翠云草是一种常用的民族药及民间草药,为卷柏科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利湿、止咳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该品虽已收载于湖北、广东及广西三省区中药材标准,但还缺乏系统的鉴定方法和实质性的质量控制项目,加之翠云草同属多种植物药极其相似,应用中时有混淆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翠云草进行系统的鉴定、质量控制研究。续断是中医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和骨折的重要中药,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 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的干燥根,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其研究报道的鉴定与质量控制方法较多,但以化学特征图谱和几种活性成分为指标,来研究分析续断质量的报道还较为少见。因此有必要对翠云草和续断的相关内容进行较系统和较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位。第一部分对翠云草进行较为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包括本草考证、与近缘种类的比较鉴定、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HPLC指纹图谱和质量相关检查项目的研究;第二部分对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续断药材进行质量分析。  翠云草  对翠云草进行了本草考证研究。确定古代本草记载的翠云草与今用翠云草(卷柏科)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一致,其药用历史至少近400年。该品早期主要用于治疗喉痈、吐血等症,可解火毒,现代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用于治疗黄疸、痢疾、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跌打损伤及多种出血等症。  对翠云草与易混淆的卷柏属6种近缘的植物药(中华卷柏、江南 卷柏、布朗卷柏、疏叶卷柏、薄叶卷柏、石上柏/深绿卷柏)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以及HPLC指纹图谱等系统比较研究,通过排除大量共性特征,确定了翠云草在形态、解剖、化学成分等层次上专属性的鉴别特征。以广西、湖南、湖北采集的10余份样品,研究建立了翠云草的HPLC特征图谱,从13个共有峰中,明确了1、4、7、10号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分别为穗花杉双黄酮、2, 3, 2 ,3-四氢穗花杉双黄酮、白果双黄酮及罗波斯塔-4-甲醚。在该相同的色谱条件下,上述卷柏属不同种植物药均呈现出各自特有的HPLC色谱特征,据此能有效区分各易混淆种类。  研究建立了翠云草的总黄酮及穗花杉双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表明,所确定的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可行,可用于翠云草的质量分析。对不同省份12份样品进行了总黄酮及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发现湖南吉首及广西南宁样品的总黄酮及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均高于湖北样品。结合对不同产地样品两类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认为不同产地翠云草药材质量具有明显差异,以湖南和广西样品质量较好。对不同采收期翠云草样品中总黄酮和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同一产地的翠云草在6~9月份间总黄酮及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初步说明该药材于夏、秋季采收均可。此外,还通过对翠云草药材样品的相关研究,拟定了翠云草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  上述研究结果为翠云草的鉴别、质量控制及开发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真伪鉴别与质量分析方法。修订完善的翠云草药材标准,拟收入《湖北省中药材标准》(2017年版)。  续断  研究建立了续断药材 HPLC 特征图谱及同时测定三种苷类活性成分(川续断皂苷Ⅵ、马钱苷、当药苷)的质量分析方法。建立的续断药材HPLC特征图谱中共有15个共有峰,标定了其中3个色谱峰的归属。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鄂西南、湘西北、贵州贵阳)的续断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差异(如湖北五峰一带及相邻湘西北产续断的三种苷类成分总量及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均远高于贵阳产药材),这验证了产于湖北五峰一带续断药材(―五鹤续断‖)的道地性,且初步说明与鄂西南毗邻的湘西北地区所产续断质量也较好。相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续断药材的特征图谱及三种苷类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鄂西南多个同年份同地点但不同采收期(9~11月份)的续断样品的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规律可循,表明多年生的续断药材在正常采收期(秋季)的不同月份采集,对该药材的质量影响不大,推测几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可能由生长年限和/或小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引起。  建立的续断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为续断的质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确定的续断中三种苷类活性成分含量同时测定的方法,较《中国药典》中仅测定川续断皂苷Ⅵ单一成分的含量,能更全面地控制及评价续断药材的质量。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