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民消费率是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而投资率则不断上涨,投资与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要改善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必须要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从而使国内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居民消费率纵向比较中发现,近20多年来,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呈现阶段性的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我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有关联,而最近几年中国投资持续过热,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综合各方面原因使得居民消费率下降速度很快。在居民消费率的横向比较中,分别进行了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居民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的比较、城乡之间居民消费率的比较。与国际标准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大致低20个百分点;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也是出于最低水平的。政府是依据居民消费率的变化也制定政府消费政策的,但政策效果不明显。农村居民消费率的下降速度也要远远快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下降速度。在分析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发现,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造成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与城镇居民相比较,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小,更倾向于储蓄。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农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当即期消费偏离均衡状态时,会以很强的动力将其拉回到均衡状态。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当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时,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将会降低,造成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农村基尼系数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必须首先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更要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