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Tat不同突变体重组蛋白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分析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引起的艾滋病,是我国及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开发研制安全有效的HIV疫苗以及抗HIV药物是控制HIV感染及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措施。HIV-1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Tat)是HIV-1在感染早期产生的一种重要调节蛋白,在病毒复制和感染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在HIV感染细胞内,Tat可反式激活病毒基因组转录的起始和延长,从而启动和促进病毒的复制。此外,分泌和释放至细胞外的Tat还具有多样的胞外活性,在艾滋病的免疫抑制、艾滋病脑病和Kaposi肉瘤形成等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被称为“病毒毒素”,也已成为HIV疫苗研究的重要候选抗原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尽管天然Tat蛋白的序列在HIV-1不同亚型毒株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其属非折叠蛋白,结构松散,使得天然Tat作为HIV疫苗的候选抗原,尚存在诱发的抗体尤其是免疫保护性抗体滴度低这一关键问题。因此,本研究根据天然Tat分子结构及其各功能区特点,构建并原核表达了多种HIV-1 Tat突变体重组蛋白,以期提高其构象稳定性、免疫原性并能诱导出高滴度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本研究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HIV-1 HXB2株截短的Tat突变体蛋白的原核表达在分析Tat蛋白各功能区(N末端区(1-21aa)、半胱氨酸富集区(22-37aa)、核心区(38-48aa)、碱性氨基酸富集区(49-59aa)、谷氨酰胺富集区(60-72aa)以及C末端区(73-101aa))以及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本研究构建并原核表达了9种HIV-1 HXB2株截短的Tat突变体蛋白。具体方法如下:PCR方法分别获得tat1-21、tat1-37、tat1-61、tat1-72、tat1-86、tat22-86、tat38-61、tat22-101(a)、tat22-101(b)基因片段,用T/A克隆法将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将测序正确的序列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PET-32a或pPEPTIDE2中,构建其原核表达质粒:pPEPTIDE2-tat1-21、pET-32a-tat1-37、pET-32a-tat1-61、pPEPTIDE2-tat1-72、pPEPTIDE2-tat1-86、pPEPTIDE2-tat22-86、pPEPTIDE2-tat38-61、pET-32a-tat22-101、pPEPTIDE2-tat22-101。将上述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入E. coli 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9种截短的Tat突变体融合蛋白PEPTIDE2-Tat1-21、PET-32a-Tat1-37、PET-32a-Tat1-61、PEPTIDE2-Tat1-72、PEPTIDE2-Tat1-86、PEPTIDE2-Tat22-86、PEPTIDE2-Tat38-61、PET-32a-Tat22-101和PEPTIDE2-Tat22-101,其相对分子量分别约为25,400、22,000、23,100、31,300、33,200、26,900、31,100、26,400和32,600;并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5种含Tat N末端的Tat突变体重组蛋白( PEPTIDE2-Tat1-21、PET-32a-Tat1-37、PET-32a-Tat1-61、PEPTIDE2-Tat1-72、PEPTIDE2-Tat1-86)均与小鼠抗Tat N末端单克隆抗体呈特异性反应,而不含N末端的Tat重组蛋白及两种载体蛋白PET-32a和PEPTIDE2则与该单抗无结合反应。ELISA检测显示,4种Tat N末端缺失的融合蛋白PEPTIDE2-Tat22-86、PEPTIDE2-Tat38-61、PET-32a-Tat22-101和PEPTIDE2-Tat22-101均与兔抗全长Tat抗血清呈阳性结合反应,而两种载体蛋白PET-32a和PEPTIDE2则无此反应,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并表达出9种截短的Tat突变体融合蛋白。第二部分Tat突变体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用含Tat N末端的PET-32a-Tat1-37、PET-32a-Tat1-48、PET-32a-Tat1-61、PEPTIDE2-Tat1-72、PEPTIDE2-Tat1-86突变体融合蛋白和天然全长Tat融合蛋白(PET-32a-Tat1-101)分别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兔抗血清,以检测各Tat突变体蛋白诱导产生抗Tat N末端抗体的差异;用缺失Tat N末端的突变体PET-32a-Tat22-101免疫新西兰兔和BALB/c小鼠,制备其兔抗血清及小鼠抗血清,用以观察PET-32a-Tat22-101诱导产生针对Tat N末端之外表位的抗体情况。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上述Tat突变体融合蛋白和全长Tat融合蛋白诱导产生的兔抗血清或小鼠抗血清均与全长Tat蛋白呈特异性结合反应,表明Tat突变体融合蛋白较好地保留了免疫原性。然而,含Tat N末端的Tat突变体融合蛋白(PET-32a-Tat1-37、PET-32a-Tat1-48、PET-32a-Tat1-61、PEPTIDE2-Tat1-72和PEPTIDE2-Tat1-86)诱导产生的兔抗血清与Tat N末端合成肽sTat1-21反应的抗体滴度均明显偏低(抗体滴度为200至3200),而PET-32a-Tat1-101能够诱导产生较高滴度(25600)的抗N末端抗体,提示抗Tat N末端抗体的产生可能具有一定的构象依赖性。其次,Tat N末端缺失的突变体融合蛋白PET-32a-Tat22-101诱导产生的兔抗及鼠抗血清与PEPTIDE2-Tat38-101、PEPTIDE2-Tat49-101和PEPTIDE2-Tat60-101的反应性均高于全长Tat诱导产生的抗血清与它们的反应,提示Tat N末端免疫优势表位的存在有可能会掩盖Tat其他表位抗体的产生。第三部分Tat突变体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分析用ELISA检测观察5种Tat突变体融合蛋白( PEPTIDE2-Tat1-21、PEPTIDE2-Tat1-72、PEPTIDE2-Tat1-86、PEPTIDE2-Tat22-86和PEPTIDE2-Tat22-101)分别与先前本课题组已制备的8种兔抗Tat血清(抗全长Tat融合蛋白PET-32a-Tat1-101兔血清,以及抗PET-32a-Tat22-72、抗PET-32a-Tat38-101、抗PET-32a-TatCC、抗PET-32a-TatCN、抗PET-32a-TatΔC、抗PET-32a-TatB41-101C和抗PET-32a-TatB41-101N兔抗血清)的反应,结果显示PEPTIDE2-Tat1-21与抗全长Tat兔抗血清的反应性最强,明显高于与其他兔抗血清的反应,表明Tat N末端Tat1-21是抗全长Tat抗体所识别的重要抗原表位。此外,Tat N末端缺失的PEPTIDE2-Tat22-86和PEPTIDE2-Tat22-101两种融合蛋白与所检测的抗Tat兔抗血清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两者与多数兔抗血清均有良好结合反应,提示与天然Tat抗原相比,改造后的Tat突变体蛋白所诱导产生的抗Tat抗体的抗原表位谱已发生了一定改变。用原核表达的天然Tat融合蛋白PET-32a-Tat1-101以及Tat突变体融合蛋白(PET-32a-Tat1-48、PEPTIDE2-Tat1-72、PEPTIDE2-Tat1-86、PEPTIDE2-Tat38-61、PEPTIDE2-Tat38-101、PEPTIDE2-Tat49-101、和PEPTIDE2-Tat60-101)分别检测其与10例抗Tat抗体阳性艾滋病患者血清的结合反应。ELISA结果显示:(1)同一份抗Tat抗体阳性的艾滋病患者血清与不同的Tat突变体蛋白反应强度不一,其中与Tat1-86蛋白的反应性普遍较强;(2)每一种Tat突变体蛋白与不同的抗Tat抗体阳性的艾滋病患者血清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显示出一定的特性和共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总结:1.本研究成功构建9种HIV-1 HXB2株Tat突变体原核表达质粒并经E.coli表达,获得了9种截短的Tat突变体重组蛋白。2.所构建的5种Tat突变体蛋白( PET-32a-Tat1-37、PET-32a-Tat1-61、PEPTIDE-Tat1-72、PEPTIDE-Tat1-86和PET-32a-Tat22-101)均保留了较好的免疫原性,诱导出高滴度的与天然Tat性质不同的抗体,特别是与全长Tat蛋白相比, Tat22-101诱导产生的兔抗血清及小鼠抗血清均与N末端缺失的Tat抗原反应性增高,提示Tat N末端免疫优势表位的存在有可能掩盖Tat其他表位抗体的产生,实验结果不仅对HIV Tat分子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研发有效的新型Tat疫苗奠定了基础。3.在所构建的含Tat N末端的融合蛋白中,只有全长Tat融合蛋白能够诱导产生高滴度的抗Tat N末端抗体,而含Tat N末端的截短的Tat突变体融合蛋白诱导产生抗Tat N末端抗体水平明显降低,结果提示抗Tat N末端抗体的产生可能具有一定的构象依赖性。4.初步研究显示,天然全长Tat抗原及不同截短的Tat突变体重组蛋白与抗Tat抗体阳性的艾滋病患者血清反应的强度和敏感性有所差异,其中Tat1-86与艾滋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普遍较强,初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和筛选临床用抗Tat抗体检测的抗原候选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该文对丙烯酸化环氧树脂和丙烯酸化聚氨酯两类感光性树脂的合成及配制紫外光固化 涂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合成条件合成产物性能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合成方案.以自制丙烯酸化环
中孔炭具有丰富的孔隙和表面化学结构,在吸附、催化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依据用途对中孔炭的特定要求来调节中孔炭的孔尺寸,可以使中孔炭在该领域具有更加好的应用性能
本文采用收获法测定样木生物量,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利用样地数据估算亚热带3种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了其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天然次生杉木+檫木群落林
棉花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遭受各种逆境胁迫,包括生物胁迫(黄萎病菌、枯萎病菌、立枯病菌和植食性昆虫咬食等)和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等),对棉花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培育抗病抗逆新品种是解决棉花病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这依赖于其抗病抗逆分子机制的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在植物抵御外界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转录因子,如DREB、NAC、WRKY、MYB等,在响应逆境胁迫反应中起重要
该论文中,提出了二甲胍的一种新的合成方法,合成了部分过渡金属元素(Ge,Zn,Cr,Cu等)与双胍类的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衍射以及电导率等测试,力外确证其分子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PRRSV现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个基因型,两型毒株之间基因差异大,美洲型毒株之间的基因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