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综合成就。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与优化调整、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地区与城乡差别、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影响到当前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陕西省榆林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区域,改革开放尤其是1998年被确立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之后,以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区域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使之由原来陕西省的一个落后地市一跃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的地市。这类片面追求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全国带有一定的典型性。基于此,本文运用相关性检验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就业增长率、灰色关联模型等方法,对榆林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优化调整、空间重组及其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对策,从而为同类同质地区实现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及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如下:(1)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来越大,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内部隐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就业人数明显不足;第三产业较合理,但其偏离系数仍大于零,说明该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2)通过就业弹性与就业增长贡献率的分析,得出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最强,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最小。(3)整体上,榆林市产业与就业结构空间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第二产业北六县所占比重保持在90%以上;第三产业北六县占80%左右。就业结构也呈北重南轻的格局,北六县的平均就业比重占总就业的62%。(4)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第三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