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rUCMSCs在高氧肺损伤大鼠肺内迁移和分化的研究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s,SD rat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Rat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UCMSCs)在异体高氧肺损伤(Hyperoxia Induced Lung Injury)大鼠体内的迁移情况及能否分化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Type Ⅱ,AECⅡ),为下一步研究高氧肺损伤的细胞生物疗法奠定基础。  方法:将冻存的SD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从液氮中取出,经解冻复苏后置于细胞培养箱培养。利用慢病毒(Lentivirus)作为载体,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转染到SD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内进行标记。  选择3日龄大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新生SD大鼠40只,根据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即高氧组和空气组,每组20只。将高氧组新生SD大鼠置于一自制高氧箱中饲养,维持氧气浓度为95%,CO2浓度<0.5%,温度23℃~25℃,湿度50%~70%。空气组则将新生SD大鼠置于空气环境下饲养,余具体方法及实验控制因素同高氧组。于实验7天后,高氧组和空气组随机抽取8只新生SD大鼠,予腹腔注射致死量10%水合氯醛(8ml/Kg)处死,快速取出肺脏,予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计算肺组织辐射状肺泡计数(Radical Alveolar Counts,RAC)。剩余新生大鼠则均予腹腔注射5×104个/只经慢病毒标记GFP的rUCMSCs后,全部置于空气环境下继续饲养。饲养72小时后予腹腔注射致死量10%水合氯醛(8ml/Kg)处死两组动物,取肺组织行快速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rUCMSCs在肺内的分布情况,并采集荧光照片。利用专业图像测量软件Image-Pro Plus 6.0对所采集到的荧光照片进行分析、测量。比较两组肺组织冰冻切片上阳性荧光区域的荧光强度值;同时行GFP、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C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是否含GFP、SP-C(红绿色)荧光双标染色阳性细胞。  结果:SD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慢病毒转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绿色荧光,证明慢病毒将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成功转染到间充质干细胞,且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00时,转染效率达95.0%。  高氧组新生SD大鼠的肺组织切片可见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间隔增厚,部分肺泡腔变大,其肺组织辐射状肺泡计数为3.25±1.00个,较空气组的5.00±1.50个明显减少(P<0.01),证明高氧肺损伤新生SD大鼠模型建模成功。  高氧组及空气组新生SD大鼠肺组织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到呈绿色荧光的外源性rUCMSCs,高氧组的荧光强度值为0.03±0.01,空气组的荧光强度值为0.02±0.01,两组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示高氧组及空气组新生SD大鼠肺组织切片均可检测到GFP、SP-C(红绿色)荧光双染阳性细胞。提示两组新生大鼠肺组织内定植的外源性rUCMSCs能分化成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结论:经高浓度氧气吸入引起肺组织的损伤可诱导更多的外源性rUCMSCs迁移到肺组织,并可见部分rUCMSCs分化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其他文献
疫情的发生使得在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疫情控制,学校复课复学开始,线下教育恢复.尽管线上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单纯的线上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延后,使其无法取代线下教育,O
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产生高IgE倾向,易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欧美和日本人群的多项AD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与AD GWAS的me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外,还承担着管理学生的任务.也就是说教师要保障语文课堂的秩序,使语文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