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40年代,雷士德工学院和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雷校")将一套完整的英国技术教育方案系统地复制到上海。其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管理架构、课程设置、师资来源与设备购置上,与当时国内其他院校相比都有其独特之处,在专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其学生主要走上应用型工程技术岗位,也有部分因各种原因进入其他领域,其中不少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人物。本文以雷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以存世的原始英文材料、档案文献资料、报刊资料、校友回忆与2004版校史稿为基础,综合利用和借鉴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其存续期间的时代背景,力争还原出有关雷校的更多史实,呈现雷校校友群体更为丰富的求学经历,探索和解决一些悬疑和争论。首先,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雷校历史作出进一步的挖掘、修订、补充,尤其是增加关于筹建阶段与日本占领时期历史细节的一些新发现。其次,全面呈现雷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条件,包括师资、校舍、设备、场地设施、外部资源的利用等。再次,梳理和还原雷校的管理架构、监审制度、学生工作的详细情况。接下来,按照工学院、高中部、初中部、夜校部四个培养阶段,对各阶段的培养工作展开深入的叙述与探讨,比较全面地展现培养方向、学历层次、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的细节,并以实例说明其培养工作的特色。然后,从雷校学生中选取若干代表人物,按照发展方向的不同加以分类,并为这些人物书写小传,力争在他们的雷校经历与自身发展轨迹和成就之间找出联系。最后,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若干维度出发,将雷校及其人才培养的历史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关系网络之下,展开适当的考察与讨论。雷校由于身处外战、内战及政权更迭这样的时代大变局,其英国技术教育办学模式只能在中国走向末路,但这并不表明英国技术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特别是面对今天"工匠精神"缺失与私立教育急需规范化与大力发展的情势下,其办学经验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