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镰孢属真菌可引起芦笋采后病害,给芦笋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目前关于芦笋采后真菌病害及其控制的研究报道很少。本论文以自主分离、纯化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on)FP2为研究对象,考察该病原菌侵染对采后芦笋品质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侵染前后芦笋呼吸代谢相关酶活和代谢物含量的变化,综合解析该病原菌侵染对采后芦笋生理代谢的影响,同时分析采后芦笋抗病反应中的物质代谢,为采后芦笋真菌病害的控制提供思路,并为选育芦笋抗病品种提供理论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腐烂芦笋上筛选到一株病原菌F.proliferatum FP2,经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为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将其接种到新鲜芦笋上,仍具有致病性,且从感病的芦笋中再次分离纯化出菌株FP3,经鉴定同为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根据科赫法则确定菌株FP2为采后芦笋的致病菌。(2)将F.proliferatum FP2接种到芦笋上,考察该病原菌侵染对芦笋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侵染前期,F.proliferatum FP2处理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明显升高,随着侵染的加剧,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整个贮藏阶段一直低于对照组。(3)通过对芦笋呼吸代谢相关酶活的测定,考察F.proliferatum FP2侵染对芦笋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侵染前期,F.proliferatum FP2处理组糖酵解途径(EMP)的丙酮酸激酶(PK)和果糖-6-磷酸激酶(PFK),三羧酸循环(TCA)的琥珀酸脱氢酶(SDH)、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柠檬酸合酶(CS)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m),磷酸戊糖途径(PPP)的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均显著升高;随着侵染程度的加剧,这些酶活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整个贮藏阶段,呼吸末端氧化酶(AAO)活性无显著变化。(4)利用代谢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F.proliferatum FP2侵染对芦笋代谢物积累的影响,探究该病原菌侵染对采后芦笋生理代谢的影响及芦笋抗病反应的物质代谢。结果表明,侵染前后芦笋上部和下部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过程均主要包括糖代谢(EMP、TCA和PPP)、亚油酸代谢,嘧啶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F.proliferatum FP2侵染主要通过影响芦笋上述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生理代谢;芦笋抗病反应的物质代谢基础主要包括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积累相关抗性物质以及通过调节次生代谢积累萜类、酚类和生物碱等抗性化合物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