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蓄取热型太阳能蓄热水箱结构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082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蓄热装置是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可有效缓解太阳能集热端和用热端的矛盾不匹配问题。因此,开发热量高效存储、合理取用的蓄热装置是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是否合理运行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蓄热水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更多的是对蓄热水箱容积确定、热损失计算、热分层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而实际上,将蓄热水箱高效蓄热和定向取水问题统一考虑更符合实际情况,有效避免蓄热水箱蓄热效率低、存在大量“热死区”等问题,以更好满足用户的热需求,提高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整体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效蓄取热型太阳能蓄热水箱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蓄热水箱内部动态热存储和取用的流动过程,建立了太阳能蓄热水箱动态传热数学模型;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蓄热效率、分层效率、(火用)效率、掺混反应系数、放热效率等评价指标,对蓄热水箱热性能进行了分析。有效提高了蓄热水箱的自适应性,具有高效蓄热、定向取热且快速掺混的功能,可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热需求。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如下:(1)搭建了一套蓄热水箱热力学特性测试实验系统,对具有分层装置的蓄热水箱的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验证数值模拟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并对蓄热水箱进行分层-掺混双功能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D均在5%左右,两者误差较小,认为使用该数值模型和方法求解是有效可行的;蓄热水箱在分层模式时,热水通过分层进水结构进入蓄热水箱,水箱内形成较好的热分层状态;切换到掺混模式时,热水通过掺混喷口进入蓄热水箱,掺混速度提高50%以上,可以快速破坏水箱内的热分层,使水箱内各层的温度趋于一致,使其完全混合,蓄热水箱整体热性能较好。(2)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温度、流量、结构尺寸)对蓄热水箱热性能的影响。设置有分层进水结构的蓄热水箱与采用常规进水方式的蓄热水箱相比,带有分层装置的蓄热水箱最大可使用有用能提高了20%。通过分析可知,在分层进水结构的作用下,蓄热水箱分层效果较好,显著提高了蓄热水箱热性能,各影响因素对高效蓄热水箱热性能的影响排序,温度>流量>结构尺寸。较高的进水温度,更有利于蓄热水箱内形成热分层,蓄热水箱的热性能较好;在蓄热过程的高效分层区内,蓄热水箱内的分层现象明显增强,最佳进水流量在4L/min-6 L/min之间;随着分层进水结构尺寸的增大,蓄热效率均表现为升高的趋势,且在不同尺寸的分层进水结构在蓄热水箱内均可以形成良好的温度分层。(3)进一步建立CFD高效蓄热定向取热型蓄热水箱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蓄热水箱不同高度取水口取热过程中的放热特性。研究表明:对于蓄热过程完全完成,温度混合的蓄热水箱,通过高取水口进行蓄热水箱的取热过程,放热持续时间较长,较其他取水口,延长了1-2倍,且蓄热水箱内高温滞留区域较少;对于处于温度分层状态的蓄热水箱,可根据用户的热需求,从蓄热水箱不同温度层取水,提供不同温度的水,放热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分层蓄热水箱在蓄热和取热过程中均能体现出蓄热水箱良好的热性能。本研究提出了高效蓄取热一体化的蓄热水箱,通过对不同温度、不同流量、不同结构尺寸等因素下蓄热水箱蓄放热特性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蓄热水箱热性能影响规律的特点。综合可知,高效蓄取热型太阳能蓄热水箱在蓄取热过程均具有良好的热性能,为该类蓄热水箱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并为高效蓄取热型蓄热水箱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石煤钒矿是我国特有的含钒资源,由于其钒品位较低,钒赋存方式复杂多样,导致提钒工艺存在高能耗、高酸耗、低回收率等问题,因此开展清洁高效提钒工艺研究对提钒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湿法提钒技术为基础,对陕西石煤中钒开展强化浸出提钒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影响因素优化浸出方案,运用动力学分析方法确定控制步骤,并对浸出液的萃取工艺参数进行探索。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几类不同助浸剂对该地石煤钒矿
在常规金属中,铝兼具耐热性,机械性,电气性和耐腐蚀性,这使其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铝材料固有的柔软性,其抗侵入及摩擦性能差,限制了其潜在的应用。石墨烯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表面积大的优点,因此可作为一种新型润滑添加物,用以保护和增强铝的表面性能,降低其摩擦损耗,提高铝材料在工业应用中的使用范围。因此,本文选择石墨烯涂层铝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从纳米压痕和纳米划痕两部分
“情境”起初作为东方词汇,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可追溯自中国传统的诗歌、书画、园林等领域;西方后现代的思潮将建筑从功能理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时至今日,建筑空间单纯注重自我表现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情境的营造使空间被赋予经久不衰的场所特质。随着当代建筑创作以人为中心的对场所特殊性的关注,情境作为空间设计的起点和追求被再次讨论,本属于我国审美价值中的“情境”一词有望在本土的
学位
学位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既往空间管控体系失效,导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规划体系改革和自然资源部成立的背景下,其空间规划及管控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亟需构建有效的空间管控体系。本文通过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客观地研究秦岭北麓长安区段既往空间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整体性治理理论梳理现存各类空间规划体系并与秦岭北麓整体特征进行匹配性分析,在景观管理视角下提出其空间管控体系构建路径,继而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