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一段时间中,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旧不如新”的观念深深植入人们的思想,导致旧住宅被大量摧毁。加上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旧住宅再利用的历史经验与系统理论指导,使得许多原本用意良好的“开发利用”也最终演变成了旧居住环境的又一场浩劫。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更新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逐步深入人心,提高旧住宅在其有效生命期内的使用合理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更新改造旧居住环境,对有着较大改造价值的旧住宅进行恰当的改建与再利用,能够避免“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土地与建筑资源;可以节约新建投资和拆除旧住宅的费用、缩短建设周期、减少拆除旧住宅所产生的大量城市垃圾;有益于保留建筑文脉的延续性,实现“使用中的保护”,不断赋予旧住宅新的生命力,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同时能增强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创造与时代感相符合的居住空间。从山西省的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旧住宅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土地价值极高,但正在经历着物质性老化和社会性衰败,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居住在此的居民多有怨言。这些住宅结构大体完好,一直处于使用状态并尚存较长技术寿命,通过适当的改造可以使其经济寿命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一些旧住宅在建造之初,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及设计理念的限制,建设标准或质量偏低,加上在使用中缺乏必要的维护措施,某些建筑局部破损严重,急需通过改造对功能和设施进行完善更新。本文由此出发,回顾了国内外旧居住环境更新改造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在对山西省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到90年代末多层砖混结构旧住宅及其环境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并分析了更新改造旧居住环境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符合山西省实际、具体可行的更新改造模式与方法,结合大量资料和具体实例初步探讨了山西省旧居住环境更新改造的设计实践,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人居新山西”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本课题是既有建筑再利用研究系统下的分支,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系统的研究得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以期对探求山西省旧居住环境更新改造方略上有所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