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处处彰显着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地理课堂中的很多环节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其中追问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尤其是追问在课堂上的积极运用,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那么地理课堂中追问的运用现状如何?本文以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对地理课堂追问实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追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首先,对地理课堂追问内涵进行阐述,分析了地理课堂追问的特征,并主要从追问对象、追问时机和追问内容三个方面对地理课堂追问进行分类。其次,通过对地理课堂实录分析和数据统计,指出目前地理课堂追问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追问等待时间过短;(2)追问对象的不合理性;(3)追问的思维含量低;(4)追问的功能偏颇;(5)追问的盲目性;(6)追问的缺失;(7)追问缺乏启发性;(8)追问后评价的单一。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从教师、学生等方面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对于追问作用的认识不足、思维惯性、缺乏追问的相关知识等。再者,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就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做好追问的储备和准备工作,并结合认知结构理论,提出在知识链接处追问、在认知矛盾时追问,抓住追问的时机等几点建议。最后,本文对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概括,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