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农民非农就业政策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①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郊区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并且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口却只增不减,直接造成了普遍的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几乎全部农民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同时,单纯的土地收入已经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本,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已达到78.5%,非农就业已经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最主要途径。上海郊区农民就业一个重要特点是,绝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跨地区进行流动就业,而选择留在当地就业。所以,本文认为,上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农民就地实现非农就业,并且这种转移应当是针对全体农民的,而不仅仅是富余劳动力。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针对郊区农民非农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两个相同”政策、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在促进农民非农就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郊区农民的非农就业率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农民非农就业工作中还存在农村自身消化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市吸收农村劳动力的空间狭窄、农民非农就业多元化程度不高、农民兼业性不再明显、农民非农就业稳定性不强等到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民就业政策长期不合理、农民自身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的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劳动素质低下、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政府对农民非农就业的管理和服务还不是很到位和深入等。因此,借鉴国外和台湾地区农民非农就业政策和经验,本文提出要加强对农民的择业引导,通过政府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扶持村级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蒙药治疗烧烫伤的止痛作用及组织修复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烧烫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湿润
近年来,数字孪生(Digital Twin)一词迅速蹿红,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但随着工业界和学术界对数字孪生的不断解读,其含义却越发扑朔迷离,和其他一些相关概念的界限也越来越
期刊
为研究战斗减员规律,指导卫勤保障筹划,系统梳理了战斗减员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明确了待回答的关键问题。基于兰彻斯特方程原理构建了战斗减员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结论与历史经验的一致性;进一步构建了战斗减员过程的多智能体仿真模型,并分析对比了两类模型的优劣。主要结论为,战斗减员的理论模型结论与历史经验数据是相对一致的,多智能体模型相较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更适于战术层面小规模分队的组织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