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浪潮席卷整个中国,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使得全国各地在经济发展利益的驱使下,拆旧建新、抛弃旧城建设新城[1],承载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彰显独特性城市意象的老城区被新一轮建设侵蚀、破坏乃至消逝,“城市基因”被篡改。经济发展与存量土地矛盾冲突逐年家具、城市问题常年累积导致当下全国范围内普遍显现城市病症状,这使得当今中国面临着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走向“以人为本”[2]的发展思想与模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国内诸多建筑师通过其建筑作品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智慧进行复兴,住建部更是在长期城市更新实践积累的前提下将三亚作为“城市双修”第一批试点城市,试图与全国范围内推行双修理念。作为双修第二批试点城市,延安市提出改善生态、疏解老城、加强交通联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革命圣地特色、发展旅游服务产业等多项规划内容。笔者试图将“城市双修”理念同革命旧址传承利用现结合,以“城市双修”为研究视角,将城市置于大尺度山水形胜中进行审视,以革命旧址,尤其是国内大量存在的目前未受大众关注、遗存保护状况不佳甚至已无遗存但极具再利用价值的革命旧址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延安二大街抗大历史地段传承利用实践为例,在考虑山水格局延续、地域文脉传承、革命精神继承等方面的基础上,试图以革命旧址为载体、以视廊关系为媒介、以建筑风貌为立足点探寻生态与城市、传承与利用、文化传承与现实需求间的契合,研究能够平衡城市整体格局与革命旧址利用、旧址保护与公众需求的模式,实现延安山-水-城关系的恢复、二道街片区的集约化发展、抗大遗址的传承利用。本文对国内当下在非“城市双修”背景下革命旧址进行分类并选取典型案例,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案例优劣势并就案例所属类型特性初步探索同双修理念结合可能性。继而基于背景、理论、实例及目的提出“城市双修”这一新背景下革命旧址传承利用目标、原则及策略,为革命旧址传承利用设计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策略理论提出的基础上,笔者以位于延安市核心区二道街片区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遗址再利用为例,二道街片区自北宋延安府城建成至今近千年来一直是延安的城市中心,其承载了延安的历史、文化、城市精神及山水格局特色,同时亦因历史问题遗留使得现存问题愈加繁杂、化解难度更大,具有典型性,故而以抗大历史地段为实践对象,在保留延安城市山水格局、历史真实性、地域文化特色及抗大旧址本身原真性的基础上,探索传承与利用结合的可能性、寻求平衡历史与发展的策略,从而结合目的与原则对前文总结的“城市双修”背景下革命旧址传承利用的策略进行实践验证、批判反思及总结,进而深化和落实二道街片区抗大历史地段的传承利用设计理念。通过理论与抗大历史地段实践的结合提升、完善策略理论,以期对国内其他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及老城区范围内受重视度较低的革命旧址传承利用实践具有示范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