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控制血脂异常发病率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但调查发现血脂异常存在着高发病率、低发现率、低治疗率及低达标率,需要广大义务工作者的大量工作。虽然目前降脂药物很多,其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占了绝大部分,嫣然进入了“他汀”时代,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Peter Jones等人研究发现了“他汀六原则”,最大剂量的他汀也很难使LDL-C降低50%以上,这使得他汀的处境很尴尬,需要我们探寻新的办法,使患者的血脂达到目标水平。另外,Peter Jones等人的研究是个大型的研究,得到了广大义务工作者的认可,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却发现很多患者在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或40mg,每日一次)一个月后,就发现LDL-C水平下降50%以上,那么这种情况是是局限性还是普遍性存在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实验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以及不同的血脂基线水平与降脂疗效的关系,为调节血脂治疗提供新的临床与理论依据。实验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于我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经冠脉CT证实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年龄50-75岁,需要强化降脂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20mg/日,以下简称常规组组),阿托伐他汀(40mg/日,以下简称强化组),每组各60例。以患者LDL-C水平3mmol/l为界,将常规组和强化分别分为高基线组(LDL-C≧3mmol/l)和低基线组(LDL-C<3mmol/l),以患者HDL-c水平1.2mmol/l为界,将常规组和强化组分别分为分别为高基线组(LDL-C≧1.2mmol/l)和低基线组(LDL-C<1.2mmol/l),我们的降脂目标是(LDL-C<1.7mmol/l)。入选前3个月未使用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给予相应治疗方法各2个月,每个月复查一次血脂,如低密度脂蛋白≤1.7mmol/l(约70mg/dl),将他汀的剂量减为原剂量的一半。如果低密度脂蛋白>1.7mmol/l(约70mg/dl),则维持原剂量。比较各组降脂程度。实验结果:1)常规组与强化组相比:治疗1个月后, TC、LDL-C分别下降25.1%、32.6%和28.2%、36.2%,(P <0.01),组间比较(P>0.05)。两组HDL-C水平分别降低3.4%和4%,常规组(P>0.05),强化组(P <0.05),但组间比较(P>0.05)。两组TG水平分别降低6.7%、16.0%,常规组(P>0.05),强化组(P <0.05),但组间比较(P>0.05)。2)常规组治疗1个月和两个月后TC、LDL-C的下降比例分别是38.3%、40.3%和5.8%、22.5%,第一个月TC、LDL-C(P <0.01),第二个月LDL-C(P <0.01),但TC(P>0.05)。3)常规组LDL-C高基线组和低基线组治疗1个月后TC、LDL-C分别下降26.9%、37.5%和12.3%、27.3%,高基线组TC、 LDL-C (P <0.01),低基线组TC(P>0.05),LDL-C(P <0.05)。4)强化组LDL-C高基线组和低基线组治疗1个月后TC、LDL-C水平分别下降29.8%、44.3%和15.2%、22.2%,高基线组(P <0.01),低基线组TC(P>0.05),LDL-C(P <0.05)。5)常规组高基线组与强化组的高基线组治疗一个月后相比(p<0.05),常规组低基线组与强化组低基线组治疗一个月后相比(p>0.05)。6)常规组HDL-C高基线组与低基线组治疗1个月后,高基线组HDL-C水平下降24.4%,(P <0.01),低基线HDL水平升高10.3%,(P>0.05)。强化组HDL-C高基线与低基线治疗1个月后,高基线组HDL下降的比例20.7%,而低基线组HDL水平升高5.6%,高基线组(P <0.01),而低基线组(P>0.05)。实验结论:1、阿托伐他汀20mg(常规组)与阿托伐他汀40mg(强化组),可以明显降低TC、LDL-C水平,但两组治疗效果没有差别。2、在强化组与常规组,TC、LDL-C的高基线组均比低基线组降低显著,即血脂基线水平越高,降低作用越强,与剂量成正相关,这一结果在临床治疗选择他汀剂量提出一个新的思考。3、在两组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中,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高HDL-C的作用,但对于HDL基线水平较低时,却表现出了升高的趋势,如何看待此问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