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选取土改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邪不压正》)中的地主形象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运用历史文献参证法、文学文本解读法、作家心态分析法、模式归纳法,通过这四种研究方法,细致的分析土改小说中的地主形象,试图归纳出土改小说中地主形象的塑造模式。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已有学术成果与不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再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细致的介绍了本文所采取的分析方法,即历史文献参证法、文学文本解读法、作家心态分析法、模式归纳法,最后对三个重要的概念(土改小说、地主、形象模式)进行了界定,为论文的分析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一章从地主的行为角度出发梳理概括出土改小说中地主对话式的出场方式、采取一系列明的暗的破坏土改的行动以及最终被斗争的结局。如三部土改小说中,无一例外的都在小说的开头安排了地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都通过人物的对话引出地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顾老汉与女儿的对话,《暴风骤雨》中老孙头与萧队长的对话,《邪不压正》中聚财与安发的对话,等等。第二章从地主的形象角度出发概括出土改小说中地主长相层面的阴险狡诈形象、政治形象层面的恶霸地主、经济道德层面的“飞来横财”。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钱文贵的“挤”着眼睛、“眯”着眼睛、“睃”着别人,《暴风骤雨》中韩老六的“秃鬓角”,等等。此外,由于地主婆与地主的密切关系,在本章的第二节也细致的分析了丑化的地主婆形象。第三章在前面两章对土改小说中地主形象的塑造模式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对地主的定位、作家对土改工作与乡村结构的认识、文学方法的选择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这种模式出现的原因。由于政策上对地主定位,作家对乡村结构的不熟悉,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宗旨,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方法的选择,“成就”了如今土改小说中的地主形象。结语部分指出,土改小说是作家不可避免地迎合政治需要,夸大了地主的阶级属性,而忽略了人性视角的结果。所以,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为代表的土改小说不存在所谓的经典性,是特殊时代迎合政治需求的畸形产物,历史内涵不够,是需要我们用辩证眼光去看待、去考究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