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识”论研究——以叶燮、袁枚、章学诚为中心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_an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创作主体论是中国古代文艺学的重要内容,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对其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才识”论的渊源及发展。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分析了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才识”论的特点,清代“才识”论的代表人物有叶燮(主张:才、胆、识、力)、袁枚(主张:才、学、识)、章学诚(主张:德、学、才、识)三大家。  第二章阐述清代三大家“才识”论的异同,其相同之处表现在对“才”与“识”都予以重视,其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家对才识的理解、侧重点、出发点不同,如对“识”有不同的阐述;在对文学创作主体的素养方面,叶燮强调“识”,袁枚看重“才”,章学诚推崇“德”等。  第三章从现实的维度与历史的维度两个层面分析了清代“才识”论盛行的原因。现实的维度主要表现在经世致用思潮、乾嘉朴学及清代性灵派文艺观的熏染;历史的维度源于魏晋以降对文学创作主体论的重视。文学创作主体论历来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是影响文学创作水准的直接因素,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功用,因而,历代文论家、作家都非常重视。  第四章对“才识论”的个性价值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叶燮“才、胆、识、力”说的价值体现在将文学创作的主体性提升至了空前的高度,注重文学创作主体的素质和修养,重视艺术创新精神;袁枚“才、学、识”说的价值体现在对乾嘉文坛、近代及现当代文坛都有深远的影响力;章学诚“德、学、才、识”说为后世论文、写作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行“气平情正”之文,重“文德”之修。“才识”论的影响深远,既对五四时期文学观点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现今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的诗歌收录在《全元诗》中共802首,经过音韵地位的填写及数理统计法的计算,发现诗人的诗歌用韵基本上符合宋代18韵部的划分习惯。但古体诗与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商品化的转变,作家们不再重点关注宏大的社会题材,而倾心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写作。土生土长的河北70后作家张楚也致力于日常生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