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利用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遗传性疾病或其他罕见疾病永生细胞库已成为永久保存疾病个体遗传资源的首选方法。该方法可为遗传性疾病或其他罕见疾病的遗传流行病学、临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提供永久性实验材料,为后续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CavernousMalformations,CCM)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临床上可分为家族性遗传和散发性病例两大类,病灶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伴有经常性出血等症状。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该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对它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即利用EBV转化技术,成功建立了一个CCM遗传家系的永生细胞株,完整的保留了该疾病的遗传资源,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建立治疗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比较了利用EBV建立永生细胞株的环胞霉素A(CyA)处理法、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在建株成功率和所需时间长短方面的差异,最终选择并确定了建株成功率高、所用时间较短的EBV加CyA处理法作为建立永生细胞株的最佳方法。
2.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分裂相数目、染色体长度、分散程度和带纹显示的相关条件进行了实验,确定了针对永生细胞染色体G显带的最佳条件:PHA终浓度为0.1mg/mL,作用时间为48h,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4μg/mL,从而为人永生淋巴细胞株的鉴定提供了技术保证和实验依据。
3.利用EBV加CyA处理法,对采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的一个遗传性CCM家系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转化,成功建立了该家系7名成员(5名为患者)的永生细胞株。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该细胞株未发生变异,且为可稳定传代的永生细胞。从而为永久保存该疾病遗传资源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建立治疗方案莫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