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器官捐献意愿的文化心理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Mo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器官移植供体器官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世界各国器官移植领域共同面对的问题,积极倡导以自愿无偿为核心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模式对于器官移植技术的健康开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研究旨在立足于我国文化背景,对我国公民的器官捐献意愿的文化心理因素进行整体性探究,了解公民志愿捐献状况,呈现器官捐献所涉及到的文化心理主题,分析捐献意愿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决定作用因素,归纳文化心理对公民器官捐献意愿的作用机制,构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捐献心理模型;并尝试从东西方视角对有关捐献的文化心理影响进行理论解读;为建立具有本土化属性的科学器官捐献体系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器官捐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方法:本研究以文化心理为研究视角,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以质性研究为方法论基础。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器官捐献两难情境故事呈现探究器官捐献意愿的文化心理主题,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呈现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基本状况,并应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化问卷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目的性抽样策略选取,采用“信息饱和法”确定样本量。研究工具包括器官捐献两难情境故事、半结构访谈提纲、录音工具等。整个质性研究的观察、访谈、资料分析等均由研究者独立完成。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完善收集资料的过程、三角检验法、专家反馈法、参与者检验法等手段以保障研究符合描述型效度、解释型效度、推论型效度、理论型效度以及评价型效度。结果:1、针对广东省户籍的器官捐献志愿者群体的统计结果显示:器官捐献志愿者群体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以20-40岁的青年群体为主,文化程度以专科及本科学历者居多,有宗教信仰的人占一定比例(13.26%),志愿登记的地区间差异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职业方面以企事业员工和学生居多;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主流媒体仍是人们了解器官捐献的主要方式,绝大部分人同意捐献全部器官,个别人对捐献某个器官有要求;超过半数的人征得了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同意,但仍有40.51%未得到家人的支持。2、通过对器官捐献志愿者捐献意愿的扎根理论研究显示:死亡态度与身体观对捐献意愿的作用是双向的;平静接纳的死亡态度、身体独立与我之外的身体观对捐献有促进作用;恐惧焦虑的死亡态度、身体即是我的身体观会妨碍捐献;但焦虑恐惧又会触发存在的思考,身我合一的存在使命与生命意义的启迪又反过来可以促进捐献。器官捐献意愿的文化心理机制是:个体利用器官捐献实现身体存在或精神意义从而克服死亡恐惧,达到自身对生的诉求,进而构建了“实现于存在的生命延续”这一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心理模型。3、围绕公民器官捐献提炼出与中国文化心理相关的死亡、意义、丧失、避讳和尊重五个文化主题;以及死亡恐惧、死亡焦虑等情绪因素。其中,对于器官捐献具有促进作用的有:持自然接受和趋近导向的死亡态度,能够赋予器官捐献以意义(有利于个人、他人、社会等);对器官捐献具有阻碍作用的有:对死亡持逃避、恐惧态度,担心丧失,担心不吉利而避讳等;在行为决定前人们渴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并希望自己的决定能够得到家人的尊重,尤其是重要亲人的理解与支持;并发现附加利益可能会使器官捐献意义本质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捐献意愿。4、通过对影响器官捐献文化心理因素的理论分析发现:首先,中国人对于器官捐献表现出避讳和禁忌的现象其实质是死亡恐惧,但死亡恐惧也会成为触发人类主动找寻精神栖居地的内在心理动因;其次,身心二元论和身心合一的本体论作为东西方不同的身体观会导致人们对身体器官的不同态度,需要注意分辨可以加以利用;第三,向死而生的存在意义为我们提供一种超越死亡恐惧的新的存在方式,对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不同的人生意境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意义疗法都提供存在意义的找寻提供了颇具可能的操作范式,值得借鉴。5、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我国器官捐献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认为加强公民生命教育,促进积极死亡态度;重视个人存在体验,强化个体存在意义以及注重营造全社会支持的氛围,促进家庭的理解和尊重是我国文化背景下器官捐献需要重视加强的方面,建议在公共部门管理层面:依托中国文化背景,尊重公民心理需求,针对性开展公众宣传,完善器官捐献体系建设;在相关工作人员层面:熟悉中国不同地域民众的风俗及文化习惯,注重了解不同个体的身体观认识,尊重个体差异,个性化开展工作;在公民个体层面:提早思考衰老和死亡,更好地完善当下的人生。结论:1.年龄及文化程度因素与公民捐献意愿相关,但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了解;家庭是器官捐献志愿者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家人同意率不高应引起重视;器官捐献宣传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尤应重视加强网络及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器官捐献志愿者的个人需求应予以重视和尊重,特殊个案值得进一步研究。2、器官捐献志愿者作为生命意义的践行者,利用器官捐献实现身体存在或精神意义从而克服死亡恐惧,达到自身对生的诉求,进而完成了“实现于存在的生命延续”这一心理路径。其中对生死的思考会触发器官捐献意愿;生命的延续是捐献意愿最大的原动力;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器官捐献意愿的决定因素;3、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会因死亡恐惧导致的避讳、身体完整性丧失引发焦虑情绪而影响捐献意愿;公民个体对器官捐献进行意义的赋予则可以使捐献意愿获得心理支持,从而战胜恐惧和焦虑情绪;4、死亡态度和身心关系是影响器官捐献态度的重要文化心理因素,持有或积极或自然的死亡态度、身心二元的身心观对器官捐献有促进作用,而持有消极死亡态度和身心一元论虽然对器官捐献有阻碍作用,但可以通过生命价值的追问和德性身体的实现,最终实现对存在意义的追寻。5、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意义的关照,尤其是传统儒释道文化中有益的生死价值理念,对中国人冲破生死和身体限制达到追求存在意义的自由境界,提供了很多路径选择的可能。6、充分了解中国公民文化心理特点,点面结合,既重视开展大众教育,又尊重理解个体差异,并针对性进行宣教,调动公民个体对自我存在意义实现的动力,是提高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率的重要路径。具体可以从公共管理层面、相关工作人员层面及公民个体层面等三个层面分别开展工作。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11月24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与浙江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策略及其核心技术体系”项目成果鉴定会。上海中
诗歌传情,是先民即时心境的表达,是日常生活的万千情景、礼仪制度规范的合而为一,是一种历史存在。《诗》的结集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需要。后经广泛应用与流传,《诗》逐渐成为被独立研究的对象,由此形成文章之学和经学,至今不衰。而《左传》以记录春秋历史为主,亦反映了当时的用诗(包括作诗)风尚;《毛诗序》(包括《大序》和《小序》)作为经学家的解诗稿,亦附会了相应的历史情形。由是,史可作为《左传》《毛诗序》连接对照
<正>展示非遗文化,促进民间交流。4月21日至26日,由河北保定雄安新区25位民间古乐艺人组成的雄安新区民间古乐文化交流团走进台湾,在台北、桃园、新竹、新北等地举办了5场展
缩短中转流程时间可以增加旅客枢纽机场中转机会,提高中转成功率;提高登机口利用率可以提高旅客廊桥登机率。从中转旅客角度出发,建立更适用于枢纽机场的多目标登机口指派优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依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现代教育创新理念,采用美妙的音乐节奏、舞蹈旋律
目的:评价蘑菇伞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12/2008-06我科对婴幼儿PDA78(男28,女50)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年龄8—
目的对比分析MTT法和 CCK-8法检测人肝癌细胞活性的准确性.方法:同时采用MTT法和 CCK-8法检测顺铂浓度在0.05、0.5、5umol/L时,肝癌细胞的致死率.结果:MTT法检测的偏大较大,而C
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品质、精神道德、文化认知等方面。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但国民素质与实现中国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