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教育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有力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智力支撑。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众多实施方法中,榜样教育一直是较传统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在榜样教育的的长期运用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为民众树立典型,不断传递正能量,树立了良好社会风尚,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爱国主义又是榜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梳理我国各个时期独具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看出,榜样示范始终担当着传递社会价值观念、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并且发挥了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国际和国内的社会现状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众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虽然榜样教育模式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效力有所弱化。受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和教育主体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榜样教育模式面临着目标形式化、内容形式化、方法工具化、教育资源整合不利的困境。社会上出现了学典型形式化、对榜样态度冷漠,甚至恶搞、丑化榜样等现象。由此可见,更新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优化榜样教育模式就势在必行。针对榜样教育在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和与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四个方面入手,提升增强榜样示范在爱国教育中的实效性。首先,明确教育目标,更新爱国理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理性包容的教育理念。同时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目标,促进立言立行。其次,丰富教育内容,激发爱国情感。将历史人物与现实需要结合,树典型与生活化结合,不断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教育优势。再次,优化教育方法,避免单一化。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榜样管理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爱国认知与行为实践相结合,各种方法彼此相互补充,扬长避短。最后,拓宽教育途径,强化教育效果。社会、学校、家庭三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确保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的认知能在家庭中得以巩固,并适应社会变化。因此,榜样教育模式必须不断创新,遵循受教育者主体发展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才能强化和提高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帮助民众真正实现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