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作为一种技巧性的语言手段,一直以来都是修辞学关注的热点。对双关现象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分类、定义、修辞功能、表达效果,以及中英文双关现象的对比。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双关现象的深层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试图探索双关生成的认知机制。我们认为的认知能力是和人类语言和实际语言应用中反映出来的认知原则密不可分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假设。双关现象是语言交际者为了交际的需要利用一个语言表达式传递两(多)个交际意向的一种方式,在双关表达式建构过程中,必然会牵涉到说话人利用一般听话人在接受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建模特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寻找依存于自在的表达意向的合适表达形式,建构识解过程可能出现的两(多)种可能世界,确立可以作为桥梁链接两(多)个可能世界的“仿体对应”表达式,将该表达式作为“铰链”沟通两(多)个可能世界,使双关表达式具有可以做出两(多)种解读的潜势。这个过程是“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范式”和可能世界仿体理论刻画的心理建模特征共同作用于语言表达式组织的结果。以上述理论为依托,我们认为:一、双关可以看成是关涉到两个有仿体对应关系的可能世界;二、这两个可能世界以某种相似关系作为“铰链”(hinge)使二者呈现仿体关系;三、通常会以表达式中的常规表达作为“现实世界”,即“基础意义”;与“现实世界”有仿体关系的“可能世界”通常是“基础意义”得变异,是双关中的“语境意义”;四、说话人的主体意向性是建构“可能世界”的触机(trigger)。基于实例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双关的生成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尤其是其幽默、经济、晦涩、创新的等等的各种意向态度。说话人要表达的意向内容是双关要涵盖的多重含义,这是双关生成的自主成分。2)双关既“双”又“关”的特点,是基于在不同的可能世界间建构起仿体对应关系从而使双关的多重意义融合为铰链。融合的过程,牵涉到在人类心智中通过联想、想象、偷换概念等认知手段操作心理模型,从而在跨不同可能世界的事物中探寻其音、形、或者意义方面的相似性。3)在意向性的制约下,说话人把双关的铰链转化为现实表达式。双关的现实表达式,作为被说话人意向性支配的依存成分,应在理论上能够回溯说话人所想表达的多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