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捕食性瘿蚊及其相关类群的分类学研究(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中国捕食性瘿蚊及其相关类群的首次系统分类研究。论文分为总论和系统分类两部分。 一.总论部分回顾了世界和中国捕食性瘿蚊及其相关类群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分类地位及其相关族的分类概况,生物学特性等内容;详述了瘿蚊标本采集与制片方法,并规范了形态特征和描述所用术语等,此外对其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瘿蚊科是双翅目长角亚目中在农业、园艺和森林等方面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一个科,全世界已知5000余种。捕食性瘿蚊捕食多种蚜虫、蚧虫、螨类、网蝽、木虱以及其他植食性瘿蚊等多种害虫,是重要的天敌昆虫资源。开展对中国捕食性瘿蚊及其相关类群的分类学研究:1.可以查清目前世界已知的捕食性瘿蚊在我国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2.可以发现未知的捕食性瘿蚊的种类和分布。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捕食性瘿蚊的生物学以及瘿蚊类天敌昆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3.为世界范围瘿蚊科昆虫多样性研究提供新资料。 捕食性瘿蚊主要隶属于瘿蚊科瘿蚊亚科瘿蚊总族中的盗瘿蚊族、带瘿蚊族和舌板瘿蚊族。本文即是对此3族的系统分类研究。瘿蚊总族内族的划分,本文依据Skuhravá(1997)的分类系统。 根据中国已知的18个属在各大动物区系的分布情况和中国已知的166种在国内的分布情况,对中国捕食性瘿蚊及其相关类群进行了生物地理分析,对分布格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已知种中,东洋区种类丰富。如果将与古北区共有的种类统计在内,在东洋区分布的种类达到125种,占已知种数的75%。2.古北、东洋两区共有的种类较多,为49种,种数超过了古北区的种类,占已知种类的30%。3.与欧洲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有的种类较多,分别为32种和19种,占已知种数的19%和11%。与北美和印度也具有一定的共有成份。 二.种类记述部分记载了中国捕食性瘿蚊及其相关类群3族18属166种,其中包括5个新属,94个新种,7个中国新记录属,60个中国新记录种。建立了2个新亚属和2个新分类群(group),提出了3项新组合。另外,还记录了俄罗斯远东地区1种。对1个已知种进行了重新描述。编制了分族、分属和分种检索表,对大部分已知属的属征进行了修订,绘制了形态图318幅,列出了已知属、种的文献引证、寄主和分布等资料。 模式标本及所有研究标本均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研究所标本室。
其他文献
时间同步机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必要机制和关键技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这一课题的背景、必要性及意义,然后主要在
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使医学即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学实现临床应用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有关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
通过田间致病力试验,从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了一株T-DNA插入致病力减弱的突变菌株B-726和一株致病力丧失突变菌株B-1015。本研究分析突变菌株B-726的生物学
本文试图了解2型糖尿病近球小管Na+,K+-ATPase活性变化及与血液中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的关系,探讨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大鼠穹窿下器对肾小管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及远距离影响
摘要:通过自己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笔者谈谈一些教书育人的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爱心;耐心;责任心;宽容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74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笔者想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和一些做法:  一、用爱心,爱心能感化学生  没有爱,这世
信道估计是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随着数据量和传输速率的提高,通信系统对信道估计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本文阐述了信道估计理论的研究现状,对移动衰落信道的主要特征和分类进行了
我国多年来采用降海鳗鲡作为亲本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已取得较多成果,但以池塘养殖鳗鲡为亲本进行人工催熟、催产和早期培育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研究了
丝核菌属(Rhizoctonia)真菌类群繁多、分布范围广泛,大部分类群为植物病原菌,可引发多种严重植物病害。其中,禾谷丝核茵(Rhizoctonia cerealis)可以导致小麦纹枯病,是该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