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冯骥才开始以年画为龙头项目的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逐渐蔓延到绵竹、梁平两地。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两地年画被列入其中,开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王树村在《中国门神画》一书中提到梁平木版年画是从绵竹学来的,但广大学者依旧忽略此点,坚持认为两地木版年画之间没有相同之处。本文旨在以此为根据,意在寻找历经岁月变迁的两地木版年画依然存在怎样的联系及相似之处。 首先,笔者针对绵竹与梁平两地木版年画所产生的时间作出合理推测,并就两地木版年画的兴衰时间点作出比较分析;通过对两地的地势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环境作比较,寻找两地产生年画的必然环境因素;之后对两地造纸业、印刷业以及其它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两地产生年画的必然经济条件;再分析两地特有的“巴蜀文化”对年画的形成及发展情况的比较;综上所述,都是对年画产地形成的背景做比较分析。 其次,主要针对年画主体,就是两地木版年画本身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就是两地木版年画制作上的比较,又分为制作的工具以及制作的工艺;其二就是两地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主要包括题材、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 最后,是对比两地目前针对木版年画的保护与发展所开展工作的比较,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是博物馆建设与档案的建立情况比较;其二是传承与教育保护情况的比较;最后就是政府及全民保护工作的比较。笔者意在通过保护的比较为两地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提出全面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