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液核在大鼠慢性瘙痒中的作用

来源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触液核在恶唑酮引起的慢性瘙痒中的作用。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60±20g,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n=14):对照组(C组)、致痒溶媒组(A组)、恶唑酮致痒组(O组),分别涂抹15μl生理盐水、丙酮和恶唑酮(0.5%,溶于丙酮)进行首刺激,首刺激一周后时间重新记为0天,每组取8只动物观察激发前、第0、2、4、7、9、11、14、16天(记作T0~8)激发后30min内动物搔抓次数。每组另取6只,各组小鼠处死前48h,侧脑室注射触液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CB-HRP以标记大鼠CSF-CN;在T8激发后2h取材触液核所在段脑组织,行CB-HRP/c-Fos受体免疫荧光反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CB-HRP单标,c-Fos单标和CB-HRP/c-Fos双标等三种阳性神经元,用Image-Pro Plus图像计数软件比较三种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目的变化。并进一步统计分析大鼠触液核5-HT2A受体量变与瘙痒行为相关性。  为研究远位触液核毁损对大鼠瘙痒行为的影响,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慢性瘙痒组(CI组)、慢性瘙痒+毁损组(CI+KA组):对照组不予处理,慢性瘙痒组处理同上,慢性瘙痒+毁损组在T7激发后6h实施化学毁损,在T8激发后观察观察各组动物30min内搔抓次数。  结果:  1.恶唑酮致痒组(O组)在T2~8激发后30min内搔抓次数行为多于C组和A组(P<0.01);  2.恶唑酮致痒组(O组)T8时间点远位触液核c-Fos表达为165.53±34.29,较为致痒溶媒组(A组)74.83±17.43和对照组(C组)35.70±9.28明显增加(P<0.05);  3.与慢性瘙痒组(CI组)T8时间点大鼠搔抓次数156.63±9.45比较,慢性瘙痒+毁损组(CI+KA组)大鼠搔抓次数65.13±12.29明显减少(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C组)大鼠搔抓次数0.38±0.08(P<0.05)。  结论:随着慢性瘙痒大鼠行为学表现搔抓次数的增加,触液核中c-Fos的表达随之增加;在毁损触液核后,动物的瘙痒行为学评分可以明显减少;由此推断,触液核部分介导了大鼠慢性瘙痒。
其他文献
随着最近几年国内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幼儿教育备受关注。幼儿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壮大的希望,因此新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质量的好坏除了对幼儿自身发展带来影响之外,同时
目的:通过检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血液中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血小板衍生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faetor-BB,PDGF-BB)及基质金属
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整体素养,有效激发幼儿美术学习兴趣、创造与想象能力。本文阐述了幼儿园美术课堂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意义,我们提出了幼儿
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是促进其心智发展以及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分析当前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