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问题意识”是指初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因初中历史学科自身的独特性而引起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历史发展规律等因素的疑问、探究的独特的思维意识。这种独特的思维意识只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它能够激发初中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问题意识的养成,是养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是体现历史教育核心价值的精髓,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可能,是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核心,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必然需要。但是,在我国相对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不够,要改变这一现况,必须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笔者从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这两方面入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是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历史问题意识是如何界定的以及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养成与提高的理论依据;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策略;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案例教学实验。其中重点阐发了问题意识养成的策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