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仅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伦理叙事法、价值分析与价值评价法,从周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入手,对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以期呈现其关联性和整体性。通过对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历史场景的再现,我们可以发现在周人、秦人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文化,这为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天人关系、三皇五帝时期的原始崇拜和夏商周三代的天人观,是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渊源。周秦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的社会基础。“道”的生态依据论、阴阳五行的生成模式、“正己修身”的德性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信仰和“因”的生态治理理念,是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周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以“仁”的概念为起点,将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追求“参赞化育”的生态境界,强调“以时禁发、取之有度”的生态准则,发展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政令。周秦法家生态伦理思想则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出发,揭露了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提出了“不为物使”的理想人格,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欲望控制在符合道德的范围之内,并提出了“强本、节用、禁末”的生态经济伦理,《田律》的颁布则将生态环境保护从道德层面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二者在人性论、道德修养、政令法律方面都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呈现出早熟性与原创性、共生性与和谐性、自觉性与实践性、启发性与局限性的特征。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还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周秦儒法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挖掘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