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住宅、工业用水和废水排放量的迅速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中的氮、磷含量逐渐上升,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入水体,多种形态的含氮污染物随之进入自然水环境,丰富的氮使得水域具备了使得藻类大量生长和繁殖的有利条件,导致水域在高温季节经常发生“水华”、“赤潮”事件,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居民的生活和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2007年发生于太湖的“蓝藻”事件就是很好的体现。由于排放标准的改变提高,某些建成较早的污水厂由于工艺标准的落后难以满足现有标准而面临需要进行提标改造的要求;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总是超出预期估计,有些污水厂总是在尚未达到使用年限,其接纳污水量已经超出其最大承受量,同时水质也往往超出设计值,由于某些原因,希望找到一种低成本、高效、快捷的改造技术,提高其处理能力。根据重庆地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的选择应用情况,应用氧化沟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占总的污水处理厂数量的65%左右,居于绝对优势。在三峡库区重庆市首批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占有率更是高达七成。目前这批污水处理厂面临厂区用地紧张,改扩建工程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对不新增构筑物的低成本提标改造技术需求迫切。三峡水务长寿排水有限公司建于2003年,是“除碳型”污水处理厂的典型代表,面临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针对此种特点,同时针对各个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条件,以重庆市三峡水务集团长寿排水有限公司的污水作为研究对象。改造后,在设计进水负荷下,活性污泥系统稳定后的出水效果如下:COD≤32mg/L,TN≤13.67mg/L,NH4+—N≤1.63mg/L,TP≤1.37mg/L,实现了该技术的预期实验目标。氧化沟中强化硝化区的构建对氧化沟原有生态系统影响严重,活性污泥分布出现较大变化。由于隔板的阻碍作用,导致上层水流不畅,大量污泥淤积于倒伞前方;在小沟段,由于水力条件的变化,部分区域淤泥淤积严重,底部污泥浓度高达8000mg/L,出现污泥上浮现象。不同的曝气方式对强化硝化区的微生物生理反应过程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隔板区实行不同分组曝气试验,分组二的实验结果出水效果最好,前端强曝气、后段微曝气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曝气方式控制隔板区的DO,使得不同隔板区形成梯度,有利于TN的去除和SND的发生。在发生垃圾渗滤液冲击的影响下,中试模型的处理效果:冲击当天,COD出水为43mg/L,TN为14.09mg/L,NH4+—N为2.48mg/L;第二天出水恢复正常:COD≤32mg/L,TN≤13.50mg/L,NH4+—N≤1.91mg/L;同时水厂的处理效果为:整个冲击过程中,出水COD≤25.7mg/L,TN≤12.80mg/L,维持在正常水平,而连续五天的NH4+—N出水浓度为6.9mg/L、5.9mg/L、6.4mg/L、7.1mg/L、5.9mg/L;显示出该技术在实际的污水厂改造中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伴随有水质冲击负荷的冲击,氧化沟污泥活性未受到明显抑制,可通过增加微生物量维持活性污泥系统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