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封、浅耕翻改良对退化羊草草地植被恢复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ianbing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04~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沽源草地生态野外试验站以2001年起围封、浅耕翻改良的天然羊草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常年放牧草地作为对照,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退化天然羊草草甸草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地上植被群落特征以及围封、浅耕翻改良措施对土壤理化特性、土壤种子库的影响,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草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结果表明: 1.围封、浅耕翻措施均能促进退化羊草草甸草地的植被恢复,经过3~4年的恢复,退化草地地上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产量均显著提高,其中浅耕翻措施的效果更为显著;羊草在草地植被中的重要值显著提高,围封样地、浅耕翻样地羊草的重要值分别上升至0.6725,0.7063,较对照草地分别提高56.03%和63.87%;围封、浅耕翻样地较放牧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显著下降,浅耕翻样地物种多样性最低。 2.围封、浅耕翻改良措施均能改善退化羊草草甸草地土壤物理特性,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土壤总空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其中浅耕翻措施较围封措施更为有效;围封措施对提高草地土壤中>0.25mm粒径的干筛土壤团聚体总量无明显促进作用,但是可以显著提高10~30cm土层中>0.25mm粒径的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其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最低:浅耕翻措施对土壤0~20cm土层中的干筛土壤团聚体及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具有一定破坏作用,对20~30cm土层中>0.25mm粒径的干筛土壤团聚体含量及水稳性土壤团聚体总量无明显促进作用;放牧导致草地10~30cm土层中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增大,>0.25mm粒径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急剧下降。 3.围封、浅耕翻改良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羊草草甸草地土壤pH值;提高土壤中尤其是10~20cm、20~30cm土层中有机质和土壤全氮的含量,其中围封措施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更为有利;围封措施对提高草地土壤表层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明显促进作用,放牧样地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围封样地较浅耕翻样地和放牧样地在牧草生长期末期,能存储更多的速效磷;围封、浅耕翻、放牧样地中速效钾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围封、浅耕翻措施能够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对于提高10~20cm、20~30cm土层中微生物碳、氮含量效果显著,其中浅耕翻改良的促进效果较围封改良更为明显。 4.地下生物量在6~9月间呈现明显的双峰值变化规律;草地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表层0~10cm土壤中;浅耕翻、围封改良措施显著提高了草地地下生物量;各土层中植被地下生物量均以浅耕翻样地最高,围封样地次之,放牧样地最低,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 5.围封、浅耕翻改良措施均可显著提高羊草草甸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密度,改善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增加了土壤种子库中羊草等禾草、多年生牧草种子的数量和比例;采用Sorensen指数计算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围封样地、浅耕翻样地和放牧样地分别是0.3880、0.5000和0.4545;相比较而言,围封措施较浅耕翻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偿和修复更为有利。
其他文献
奶牛养殖业是大庆市农业经济甚至是大庆市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随着近年来大庆市奶牛生产的迅猛发展,其中潜在的养殖污染问题也日益显现了出来。本课题就此针对大
本论文研究不同氨基酸水平和来源的日粮对荷斯坦肉牛后肠道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并用酶解法对真胃食糜的氨基酸消化率进行测定,本论文分三个试验: 试验一,不同氨基酸水平日
针对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培育出能够适应干旱、半干旱和盐碱地的苜蓿草种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同时抗旱、耐盐碱苜蓿转基因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也必将带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借助植物基因工程手段提高苜蓿抗旱性是现代育种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5 个苜蓿品种(秘鲁、富平、甘农1 号、甘农2 号、甘农3 号)的组织培养程序,确定出再生能力最强的品种及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sacB(果聚糖合成酶
选择健康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体重1.29±0.25g)为实验鱼,配制五种木薯粉用量分别为0%、10%、20%、30%和40%的等氮(粗蛋白为32%)、等能(总能为16 KJ·g)实验饲料,饲喂罗非鱼56天,每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