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叶天士对气味理论的认识与运用,归纳总结叶天士运用气味理论规律,探寻叶天士气味理论辨证运用体系。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传统文献挖掘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筛选叶天士相关著述并对其进行系统挖掘整理,以探求叶天士对于气味理论的认识,分析叶天士对于气味理论的具体运用,最后归纳其运用气味理论规律。研究结果:1.通过综合分析所有叶天士相关著述,指出研读叶氏医案需要注意事项:医案存在改动,探讨药物气味不依其次序,案中所述气味与具体用药关系不一,其具体药物气味认识并非一致等。2.依于叶天士所述原义,全面系统整理分析其对于五味理论的具体运用:具体包括甘味、辛味、辛苦、辛甘等配伍分别在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中的运用;以及苦味、酸味、咸味、淡味、酸苦、咸苦、酸咸及其他复杂配伍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叶天士著述中所提及运用的《黄帝内经》气味理论。3.总结四气理论运用规律:当察病邪寒温、分其阴阳所属、辨别病位表里、辨其气血层次、斟酌体质差异、依于所属脏腑、别其正邪虚实,以及寒凉需慎防凝涩冰伏、温病亦可用温热药物等内容。4.归纳芳香性味运用规律:芳香性味具有芳香逐秽辟邪、芳香通窍开闭、芳香醒中、芳香入络等功用。阐述辛香辟秽、辛香流气、辛香醒中、辛香通络与辛香温柔等辛香配伍的运用规律。并指出其禁忌与变通运用方法。5.系统总结叶天士运用气味理论规律,构建叶天士气味理论辨证运用体系。叶天士指出其运用气味理论,是以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药物气味之偏性,以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与调谐脏腑功能状态。其气味理论是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对气味理论的认识与运用为基础,并博采刘河间、李东垣、喻嘉言等诸医家对于气味理论的阐述。叶天士运用气味理论辨治外感热病,主要以三焦辨证思路,结合卫气营血理论:病在上焦卫分,用药辛散宜轻,入于气分治用苦寒,内陷营血则以咸寒,阴伤宜加甘寒;病及中焦,则以苦辛寒清,湿滞多用温通;病入下焦,当以咸苦清养,阴亏需以甘咸。其气味理论在内伤杂病中的辨证运用规律主要体现为:辛散通阳宣瘀,气血不通多用辛味;苦坚清泄燥湿,泄热祛湿多以苦味;甘缓益阴补气,正气不足宜用甘味;酸收益阴泄肝,敛正调肝多伍酸味;咸软降逆走下,病在下焦宜用咸味;淡渗利湿通泄,湿浊气阻多伍淡味;而对于其他复杂病机,则需治宜多种气味合化等。研究结论:在“天人合一”理念影响下,药用五味主要依于五行理论、寒热温凉四气主要根据阴阳学说,进行调节机体的阴阳偏颇与脏腑失谐,亦即理偏就和。叶天士谨仿经旨、效法仲景,在辨证论治中注重气味理论,亦是依于阴阳五行理论指导气味运用。而在此基础上,叶天士灵活变通运用气味理论,将其理法贯穿于医案之中,并结合其体悟而创立新说,终至自成一家的气味学术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