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所研究的《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以下简称《程式》)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典籍。此书不仅记载了清代宫廷先进的木活字印刷技术,而且因其具备的“则例”性质成就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并被收入应刻本《四库全书》之史部,成为中国印刷工艺文献之一。本论文以《程式》为点,辐射至四个大的方面展开。其一是从《程式》的成书背景出发,以作者金简的籍贯问题为切入点,用大量史料证明金简的朝鲜籍身份,及金简与聚珍版的关系。在以雕版为主流的时代,金简之所以会采用木活字印刷的原因。以书中提及活字为源,简单阐述历史上各种材质活字的优缺点。并针对木活字印刷方式,对比元代王桢木活字与清代金简木活字的异同。其二是从《程式》本体出发,从视觉范畴与工艺范畴进行详述。视觉范畴主要是从版式、字体、插图、装订等几个方面入手。版式方面,对各个构成元素进行细述,并根据科学数据复原了标准的版式样式。字体方面,分析宋体的历史流变,并以“永字八法”为工具,分析对比《程式》中雕版与木活字版字体笔画的异同。另外用现代测量工具与计算机设计软件测算字体字号,并给予不同功能的字体以具体字号数值。插图方面,主要通过比对《程式》与具有示范性质的制墨典籍《墨法集要》,得出其属于不同体系的插图类型。工艺范畴主要是从材料和工艺的标准性与规范性进行论述。材料分别从木材、纸张等方面分述,工艺制作是为重点,内容涉及标准活字工具的制作,活字印刷工艺的标准,轮转课程的制定等。其三是延伸至《程式》指导下摆印的《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体系的分析。也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关于殿本的版本特征,殿本作为清代的特有版本,具有写刻工致、纸墨考究、装订大雅的典型特征。二是试图探寻《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设计特征。其四是隐藏于背后的管理体系,虽然没有专门记录其机构、人事、财政等方面的章节,但在《程式》的奏折中,能找到与其相关的文字。论文从机构管理、人事管理、财政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严格的制度、明确的分工、强大的经济,都是武英殿修书处在清朝统治时期之所以能够长盛的原因。在结论部分,论述《程式》在视觉设计与工艺制作上建构的印刷标准。这种标准使其成为了集大成的清代宫廷木活字印刷工艺典籍,并在则例方面价值堪与明代建筑领域的《营造法式》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