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提升能力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采取何种方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事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虽然新课程改革对班级管理中不重视学生的现象有一定的影响,并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初中班级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对赤峰市松山二中目前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调查,通过收集的资料显示:赤峰市松山二中班级管理中存在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二是班干部的选拔倾向于任命式;三是班规制定过程民主度不高;四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五是主题班会的主体定位不准。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主体地位缺失的主要原因包括四个方面。从学校的层面分析,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高的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智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推行不到位,学校重视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从教师的层面分析,一方面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民主管理措施不到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从家长的层面分析,一方面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过分追求成绩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未给予足够的支持,打击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从学生层面分析,一方面主体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对班级管理的内涵认识不足。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主体地位缺失,妨碍了学生全面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本人认为学校、教师、家长应紧密配合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对策:首先,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改变现存的教师评价体制,尽力创建一个良性的教学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其次,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将权威转化为集体意志,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健全班级组织,坚持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比如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再次,家长应该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达到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学生自身要提高主体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