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开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参与式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指出我国城市设计对公众参与的认识高度、应用广度和实践深度的不足。同时也揭示了在我国城镇建设重心由增量转向存量的趋势下,城市设计引入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的必要性;以及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全新的网络数据和媒体环境为城市设计参与的方法拓展带来的更多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参与式城市设计方法传承与拓展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城市设计多元主体、不同阶段、多样尺度的深度剖析,厘清“什么主体需要参与、什么阶段适合参与、什么尺度如何参与”的问题,搭建出参与式城市设计的应用条件框架。其中,多元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在地居民、设计团队、开发建设、专家顾问和公益组织;不同阶段主要分为前期调查、中期研究和后期决策;多样尺度主要涵盖区域-城市级、片区级和地段级城市设计。随后,通过笔者亲身参与的、实地走访的以及文献阅读搜集的国内外涉及公众参与的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凝练出“信息数据采集、城市环境模拟、互动交流平台”这三大类共计十五种城市设计参与方法。在“问卷调查、访谈问询、参与式观察、认知地图、愿景卡片、模型布局游戏、开放展览、会议交流、主题活动”这九种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拓展了“网络数据挖掘、移动终端追踪、虚拟现实、数字城市、社交媒体、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这六种结合“互联网+”的新兴方法。结合实证案例,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阐释,并对比其在参与式城市设计的应用框架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最后,将这十五种具体方法与应用条件框架整合,构建出“参与式城市设计工具箱”,供不同场景下的城市设计实践参考选用。作为延伸思考,笔者评述了参与式设计对项目实践的价值,并对未来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和参与流程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