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长极的小城镇发展规划研究——以重庆开县长沙镇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freeb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不仅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强劲的动力表现之一。在空间地位上,它一头联系城市,充当大中城市城镇化辐射功能的“接收器”;另一头又联系农村,作为农村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协调各产业发展、传导城镇化影响,担当了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辐射“发射器”。小城镇的发展规划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小城镇大战略”的高度。对比重庆小城镇的发展和全国小城镇发展的普遍情况,重庆小城镇的发展状况俨然是中国小城镇发展状况的“缩影”。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推行,重庆小城镇的发展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小城镇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从增长极理论的缘起开始,梳理了相关理论的演进发展过程,总结了增长极理论的本质内涵与作用机制。同时,通过研究增长极的形式表现与实践评介,得出了增长极理论的作用规律即由非均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循环往复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小城镇增长极的“五个基础条件”:区域背景、产业基础、关联动力、渐进发展以及政府干预。然后,契合增长极理论的研究思路从不同区域层次分析了小城镇的发展背景,结合重庆市城镇体系的发展得出:特大城市孤悬,小城市数量较少,小城镇点多面广、且地域差异分布明显的宏观“非均衡”发展背景。又结合中观发展背景开县县域的层次,分析了小城镇的空间特征,认为非均衡发展背景下需要从最基本的单元----小城镇增长极的发展规划着手,强调了小城镇增长极的功能特征并提出了“四个发展控制原则”——统筹性、可持续性、市场导向与比较优势。并从微观层次长沙镇作为小城镇增长极做出了具体的SWOT分析,得出小城镇增长极的培育思路和发展目标。最后,以开县长沙镇的发展规划为参考,结合成长目标提出了培育其成长为小城镇增长极的具体路径。以增长极理论中“点-线-面”的层级思路,强调先推进“点”的极化发展,达到优化镇区功能结构的目标,借鉴“旧区更新”、“新区建设”、“工业园区”等“点极化”的塑造;由点及线,指出强化交通干线和信息网络等主要媒介的建设,引导扩散效应与点轴之间极化带的连动式发展,以此达到优化空间内的网络关联的目标;最后,经由“点极化”、“点轴共振”,小城镇发展得到自我提升,将小城镇增长极的影响扩展到“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区域统筹以及自下而上农村腹地呼应,共同达到推进整个城镇体系内的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实现提高空间组织、缩小城乡差异和繁荣空间经济的综合效益。
其他文献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得以展开的重要载体,更是最能够体现城市自由、民主和包容等价值的场所。城市公共空间通过提供了聚集、社交、休闲、节庆、防御和游行等活动,使人从高密
老人与儿童是当今居住区景观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为提高居住区景观环境中空间与设施的利用效率、营造能充分满足老人和儿童行为心理需求的交往场所,有必要深入研究老人和儿童
日益突出的世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节能是解决这一世界性问题的最重要的方式。建筑因其影响面广、能耗量大,其是否节能一直是每个国家节能工作关注的重点
伴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转型和升级,文化问题日益凸显,文化传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文化传承具有类似于生物遗传的特征,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变异性。文化基因是文化结
在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强调性能目标导向的背景下,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的环境性能进行预测,并根据绿色建筑的性能目标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然而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凭借设计师
在我国当前的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与依托城市的过渡空间便成了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首先被城市挤压的空间,同时也是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成为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雨水资源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居住区在城市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且山地城市量大面广,具有特殊的重要战略地位。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赋予了山地城市快速路丰富的景观面貌和许多的魅力。但是,由于目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电脑模拟研究等方法,借用GH参数化平台与Diva光环境模拟平台,对建筑方案阅览室的自然采光环境进行优化设计。  利用GH参数化平台,按照概念模型对表皮进行
当前,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正进入快速、集中、有序的规模化阶段,许多城市正在或即将步入轨道交通网络化时代。城市轨道交通相较于传统交通方式的独特特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