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农村面临着破产的遭遇,农民负债严重,高利贷盛行,农村金融日趋枯竭。1927年,国民政府定鼎南京后,为了救济农村金融,扶助农民发展经济,增进农业生产,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始干预农村生活,整合农村社会,开展了“改进农村金融”的运动。在这样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式农业金融组织开始建立,以低息对农业进行放款。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学术界对这一重大问题尚乏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利用历史学、农村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当时的文献资料,以江苏省农民银行为个案,通过其对农业进行贷款,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探讨,透过城乡之间的金融往来,探究农村在城市“资金归农”下的受益情况。全文内容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农村金融状况的分析。近代以来,乡村社会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煎逼下出现了“普遍的危机”,乡村资金的城市化,高利贷盛行,外国资本和封建经济的双重剥削,使得乡村社会负债严重,农村金融日趋枯竭,乡村社会面临破产。有识之士纷纷倡导要求救济农村金融,号召“资金归农”,国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整合乡村社会,开展了“改进农村金融”运动。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统治的腹地,以救济农村金融,复兴本省农村经济为宗旨,率先建立新式农村金融组织,对农业进行低息贷款。第二、三章着重介绍了江苏省农民银行农贷业务机构和农贷运行机制。通过对农贷业务机构包括信用合作社、农业仓库和运销合作社的分析,了解了江苏省农民银行是通过何种渠道将贷款发放到农民手中。第三章则更细化地分析了江苏省农民银行的农贷运行机制。通过对农贷的对象、种类、用途、标准、借还款手续以及信用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银行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贷网络,使其在运行过程中有规可循,更好地达到农贷的效果。第四章则对江苏省农民银行的农贷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其的成效和不足两方面来考察农贷对当时苏省的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何种作用。江苏省农民银行的农贷在一定程度上救济了农村金融,打破了传统的借贷方式,强化了城乡之间的金融往来,推动了农村副业的发展,为其他农民(业)银行树立起了榜样。然后,作为新生事物,在不利的客观环境和背景下,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农贷被豪强势力所把持,农民得利少;农贷数量较少,不能解决农业生产所需;农贷手续繁杂、条件苛刻,不利农业生产和发展等等。总之,江苏省农民银行的建立及其在农村开展的放款业务是政府干预乡村生活、整合乡村社会的一个过程,烙上了很浓厚的官方色彩。作为新式农业金融行为,建立现代农业金融体系,解除农户借贷困难,使农民摆脱高利贷的剥削,复兴农村经济的是其根本目的。因此,作为一种改革方案,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也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尽管它还有种种缺陷,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