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尔逊主义是威尔逊总统对美国传统对外政策的改造和对国际新秩序的构想,影响了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二十世纪美国外交;其根本特征为,以美国的价值观和制度标准作为国际秩序的原则,把美国塑造成国际正义的化身和担当者。从威尔逊主义开始,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确立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道德领导地位,成为美国明确的政策目标;以此为基础,威尔逊主义把集体安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自决(逐渐演变为民族自决)、自由贸易等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具体原则。威尔逊的政策是对二十世纪初强权政治的反应。近代欧洲国际秩序由于受到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经济和道德条件约束,秘密外交手段和有限战争基本上没有影响普通资产阶级的利益;主要依赖于跨国市场的经济交往即使在战争时期也能正常进行。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扩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对国际秩序的约束条件逐渐崩溃,近代外交手段的强权性质充分暴露出来。帝国主义国家的全面总体竞争,卷入了社会的一切阶层,国际关系成为空前赤裸裸的实力政治争夺,其中起作用的仅仅是暴力的逻辑。威尔逊主义产生于这样的背景,它试图回答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二十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何为公正的国际秩序,如何建立公正的国际秩序?威尔逊通过把美国的价值观和制度普遍化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样做既无合法依据,又与美国的实际政策选择时常发生矛盾:改善与拉美国家关系的良好愿望受到美国在该地区固有利益的制约;以“世界调停者”的身份尽快结束一战、建立以公正为基础之持久和平的目标,受制于美国与协约国的传统密切关系,并在对抗专制、推进民主的意识形态要求面前演变为对德国不公正的彻底胜利;以“十四点计划”为代表的国际新秩序构想不仅具有内在矛盾,而且在建立过程中手段严重违背了目的:威尔逊为了获得大国对国联的支持,不惜背离自己提出的道义原则。威尔逊的失败是必然的,在巴黎和会上,他自己打败了自己。然而,威尔逊主义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成功。罗斯福的联合国规划和杜鲁门的欧洲政策,是威尔逊主义不同方面的体现;冷战时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和局部热战,以及美国作为西方世界代表的角色,似乎重现了威尔逊时代“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冷战结束以后,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扩展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威尔逊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达到了又一个顶点。当美国把促进民主、保护人权等意识形态目标明确作为国家利益时,威尔逊主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重新塑造更值得我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