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建立了海洋沉积物粒径谱新的解析方法——剥谱方法和Origin解谱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胶州湾6个表层样品和青岛近海与胶州湾、兴化湾近海、厦门湾等3个海域5个岩芯沉积物的粒径谱进行数字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粒径组分进行量化研究和成因探讨。以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为例,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认为Origin解谱方法能更好地识别相互重叠、淹没的峰,且由于计算时经过多次迭代,拟合结果也更好。但剥谱方法可为Origin解谱提供参数初值,在解析一些特殊谱图时有其独到之处。在实际解谱过程中,以Origin方法为主,必要时辅以剥谱方法。解析结果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样品由4~5种粒径组分组成,其中第5组分仅出现在A3、B3、C3样品中。粒径组分峰位置和百分含量的变化代表了不同搬运营力的强弱。将解析结果与传统的粒径划分方式比较,认为一个粒径组分往往包含了2个或2个以上的传统粒级。计算了胶州湾内C23岩芯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并对沉积物岩芯粒径谱进行了解析。计算结果显示整个岩芯平均粒径为10.9~47.0μm,分选很差、粗偏、窄峭度。C23岩芯由7种粒径组分组成,其峰位置范围分别为:4~6μ?m、12~17μ?m、25~44μ?m、36~94μ?m、56~257μ?m、133~418μm、262~518μm;对应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7~53%、8~47%、0~37%、0~51%、1~29%、0~29%、0~50%和0~5%。分析了各粒径组分的垂向分布特征,通过与该海区气象资料的验证结果,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计算了青岛近海A2岩芯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结果显示其平均粒径为12.3~293.5μm,分选很差、细偏、窄峭度。对岩芯沉积物粒径谱进行了解析,发现A2岩芯有9种粒径组分,峰位置分别为:4~5μm、13~16μm、32~41μm、52~86μm、90~263μm、241~345μm、282~489μm、429~736μm和811~877μm;各个组分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8~44%、14~50%、10~27%、0.6~21%、0.6~7%、0.2~17%、0.1~13%、0.1~33%和0.8~23%。分析了各粒径组分的垂向分布特征,认为粗粒部分出现的层位与资料中风暴潮发生的年代基本相符。对兴化湾近海的两个沉积物岩芯的7种放射性核素40K、210Pb、137Cs、226Ra、228Ra、228Th、238U进行γ谱分析,分别计算了它们的沉积速率、建立了年代序列,并根据放射性核素随深度的变化推演了沉积环境的变化。ZK6岩芯在0~43cm和50~100cm两个层段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607cm/a和0.737cm/a。ZK18岩芯的沉积速率为0.180cm/a。根据粒级不同对两个岩芯的沉积物进行筛分,分成>0.25mm、0.25~0.125mm、0.125~0.063mm和<0.063mm4个部分,研究不同粒级部分百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解析了ZK18岩芯的粒径谱,结果显示共有10种粒径组分,峰位置分别为:4~11μm、12~22μm、28~44μm、50~111μm、74~200μm、162~244μm、213~344μm、266~446μm、450~633μm和699~1710μm;对应的百分含量分别为:5~40%、1~55%、0~28%、0~10%、0~30%、0~35%、0~32%、0~23%、0~23%、2~75%。兴化湾是地震和风暴潮频发的海域,沉积速率的变化与粒径组分的垂向分布特征在相应的沉积环境条件下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测量了厦门湾XD2、ZLO两个岩芯沉积物的40K、210Pb、137Cs、226Ra、228Ra、228Th、238U等7种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和垂向分布特征,计算得到它们的沉积速率分别为2.62cm/a和2.43cm/a,涵盖的年代尺度分别为67a和74a。对两个岩芯沉积物的粒径谱进行了解析,发现两个岩芯均由4种粒径组分组成。其中XD2岩芯粒径组分的峰位置分别为4~6μm、11~15μm、22~40μm和52~89μm;百分含量分别为36~49%、42~54%、6~17%、0~4%。ZLO岩芯粒径组分的峰位置为分别为4~6μm、12~15μm、33~40μm、62~104μm;百分含量分别为37~48%、38~52%、6~18%、0~8%。厦门海域属正规半日潮开放型海域,潮流和余流潮流是塑造其现代地貌的主要动力,XD2和ZLO岩芯沉积物各个粒径组分的垂向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潮余流系统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