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长汀县万亩杨梅林为研究对象,针对杨梅三种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杨梅林,出现杨梅早衰的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发现杨梅早衰主要是因为农户经营不善,过度使用多效唑,从而促进结果枝的过度生长,结果量过大,又没及时疏果和修枝,造成树体营养消耗过大,同时缺乏科学合理施肥,引起杨梅树体早衰,抗性下降,引发叶生拟茎点霉(Phomopsis myricina Y.J.Huang et P.K.Chi)危害。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经营管理措施杨梅死亡率、新梢长短以及叶面积的大小造成影响,在调查农户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对杨梅“控梢”,增加成花着果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施用多效唑,而多效唑的过多施用会过度消耗果树的营养,抑制根系生长,导致生长衰退、根系萎缩坏死腐烂,杨梅枯死。2、杨梅生理指标测定:酶保护系统POD. CAT和SOD活性测定结果变化表明,在不同经营管理措施中,当杨梅生长状况变弱时,POD的自我保护性较高,且随着生长状况逐渐变弱,POD活性也随着降低;当杨梅生长状况发生变弱时,杨梅林A的CAT活性急剧上升最快做出自我保护的状态,其次是杨梅林B,随着生长状况的变化,CAT活性也随着降低,说明在长势弱的果树上,杨梅已经不能通过改变叶片CAT活性来自我保护的。杨梅叶片SOD活性在不同经营管理措施和同一措施不同生长状况之间的变化不大,,说明不同经营管理措施对杨梅SOD的保护酶触发性不明显。3、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杨梅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杨梅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C>B>A,且同一经营管理措施不同生长状况下,杨梅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生长状况的变弱逐渐降低。结果表明,多效唑的施用促进了杨梅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的增加,但过多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会造成植物体内代谢过于旺盛,过度地消耗营养物质,自我调节能力遭到破坏,导致杨梅叶片脱落、早衰和死亡等4、杨梅基地土壤常规指标测定:在三种不同经营管理措施下,比较A、B和C三个代表性杨梅林土壤的pH值、全P、全K、有效磷、速效钾和水解性氮含量,然后根据测定结果来改造梅农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制定出科学合理施肥方法,从而防治杨梅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