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新时期儿童小说,论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儿童小说作为比较对象与参照物,主要从题材、形象、主题、创作原则与叙事模式五个角度来观察分析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特点,试图全面、具体地呈现出新时期儿童小说在创作上的变化与得失。从题材上来看,新时期以来的校园小说呈现出从50-70年代的“去校园化”到新时期“再校园化”的文学现象。家庭生活题材小说,表现为在50-70年代“去家庭化”的基础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新时期儿童小说,论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儿童小说作为比较对象与参照物,主要从题材、形象、主题、创作原则与叙事模式五个角度来观察分析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特点,试图全面、具体地呈现出新时期儿童小说在创作上的变化与得失。从题材上来看,新时期以来的校园小说呈现出从50-70年代的“去校园化”到新时期“再校园化”的文学现象。家庭生活题材小说,表现为在50-70年代“去家庭化”的基础上实现“再家庭化”的描绘,甚至有“后家庭化”的特点。乡村题材小说中,乡村从50-70年代“政治化”的农村逐渐蜕变为“去政治化”的乡村。城市题材的小说中,则从“反现代性”的书写转变为对城市“现代性”的描摹。在革命题材上,一反50-70年代的“宏大叙事”,采用“微观叙事”的方式对革命进行别样讲述,补充与丰富以前的“宏大叙事”。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新时期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儿童是适合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敢于质疑、勇于独立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他们不再是50-70年代那种乖巧听话、低眉顺眼、唯老师与父母之命是从的“先进型典范”。新时期的红色儿童也开始褪尽光华,从出神入化的小英雄回归于平凡普通的小战士。新时期本色儿童的塑造是以新写实的手法还原当代大多数儿童本真的生存状态,他们再也不是50-70年代那种幸福快乐的小顽童,而是中间状态的读书郎。新时期小说中的“问题儿童”是需要教育与挽救的不良少年。不同于50-70年代的“问题儿童”,那时不是真正的“问题儿童”,而是成人把儿童天性中不符合成人要求的地方当成了“问题”,“问题儿童”其实不是儿童出“问题”而是成人出了“问题”。新时期的残障儿童是有明显的器官或组织残缺导致行为障碍的残疾儿童与有着轻微的器官损伤导致交往障碍的智障儿童。他们身体残疾,心地善良。50-70年代一般把反面儿童写成残障儿童,是一种刻意丑化的艺术行为,目的是突出神化小英雄,小说中几乎没有真实可信的有关残障儿童的描写,真正意义上的残障儿童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女童形象由50-70年代的“假小子”,“铁姑娘”演变成为新时期的“青春美少女”。从主题意蕴的角度看,新时期儿童小说中,情感主题由50-70年代“公共情感”的抒发转为“私人情感”的表达。人性的主题,不再“唯阶级论”,认为一切人性都非通过阶级性体现不可。不再把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有着丰富多样性情的人,简单地当作阶级性的化身,而是还原人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写出了具体的真实可信甚至是感人的普遍人性来。新时期以来儿童小说的苦难主题相对于50-70年代群体性的“政治苦难”而言,主要抒写个体的“生命苦难”。新时期成长主题旨在描写少年儿童生命的成长过程,这种成长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规训下的“被动成长”,而是少年儿童生命的自然成长过程,是“主动成长”。从创作原则上来看,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原则打破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条条框框,恢复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与批判性。儿童小说发展到80年代中期,在外来思潮与寻根文学的影响下,被中断的浪漫主义思潮逐渐开始觉醒。新时期儿童小说家还挣脱了传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束缚,借鉴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对儿童小说艺术形式进行探索与革新,创作出一批带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儿童小说,如意识流小说、象征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有些小说创作还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表现为结构的平面化与拼贴,内容的反深度与戏谑。从叙事模式上看,在人称与视角上,新时期儿童小说一改50-70年代视角的单一化特点,开始变得丰富而多样。在时间意识与叙事时间上与50-70年代也大为不同,体现为个体生命年龄时间对社会历法时间的取代,内在心理时间对外在客观时间线性顺序的打破。新时期小说的叙述重心从50-70年代注重外在的单一故事的讲述转移到关注人物心理情感的传达方面上来,于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从原来的“故事—情节”模式的叙事结构转变为“心理—情绪”模式的叙事结构。新时期儿童小说在创作上相对于50-70年代的儿童小说来说,在题材、人物、主题、创作原则及叙事模式等五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新变的原因除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之外,再就是文学自身的发展。新时期儿童小说在修正50-70年代儿童小说的不足,继承现代文学优良传统,借鉴当代成人文学长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是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追求,也使儿童小说创作出现从重艺术追求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移趋向。
其他文献
图的支撑树特征问题一直是结论图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结构图论中的经典问题一一哈密尔顿问题有着密切联系。众所周知图G中含哈密尔顿路当且仅当G中含至多两个叶子点的支撑树。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的整数k ≥ 2,在何条件下G中存在至多k个叶子点的支撑树?目前国内外对满足一定条件的支撑树存在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参数的角度,如坚韧度、独立数、连通度、度和等方面进行刻画,或者限制在
本文主要探讨了两类偏微分方程解的奇异极限问题,即研究当参数趋于零时抛物型Allen-Cahn方程和椭圆型Sinh-Poisson方程的解的收敛性.我们利用几何测度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 Allen-Cahn方程解的收敛性,运用Lyapunov-Schmit有限维约化方法研究了 Sinh-Poisson方程集中解的存在性.本文共分三章:在第一章,我们概述了本文所讨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
本文我们主要研究拟周期线性斜积系统(拟周期线性Cocycle)的局部约化的刚性、全局约化的刚性问题,以及拟周期非线性斜积系统(拟周期驱动的环面流)的线性化问题.第一章,介绍本论文中涉及的基本符号和概念.我们首先介绍函数空间与范数;然后介绍研究对象:拟周期线性斜积系统、拟周期驱动的环面系统;其次介绍基本概念:Lyapunov指数和旋转数,可约与可线性化,以及一些数论上的概念和性质;最后我们介绍有限光
这篇论文中我们考虑七个拓扑余指标:第一、二类Zagreb coindices,第一、二类 multiplicative Zagreb coindices,the F-coindex,第三 Zagreb coindex 和the hyper Zagreb coindex.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结构分析和求导研究分子图(benzenoid graphs、graphene sheet and C
图的着色问题一直以来是图论的热门经典问题.它最早起源于著名的“四色问题”,已广泛应用于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本文研究了平面图的DP-着色以及图的密接性质,这主要属于四色问题的延伸范畴.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如下:在第一章,我们首先给出了文中所需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符号,接着分别介绍了本文后续各个章节中所涉及的研究问题及背景.在第二章,我们介绍了 Borodin在1996年的一个有关列
本文主要通过构造特殊的填充集(B1[λ](q)集、B1[±λ](g)集)来研究剩余类环Zq上的有限幅度非对称、对称单纠错码.引言和第一章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阅读本文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在第二章中,Z2kr上的有限幅度非对称单纠错码被详细讨论.首先,将极大B1[4](2kr)集的构造转化为构造极大B1[4](2k-3r)集.随后,一个极大B1[4](4r)集的具体构造被给出.其次,对剩余类环Z2kr
在研究复杂网络,特别是处理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时,大量环结构的存在会导致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虽然有一些理论,如图论,对特殊环结构和树结构的统计性质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它们在面对实际网络的此类结构时并不适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环点率和环边率的概念,作为研究复杂网络中环结构的统计性质的重要特征量。论文的综述部分首先梳理了图论和复杂网络的关系,随后介绍环结构和树结构的研究背景及复杂网络分类的研究现状,以及
本研究的主题是在“国家与社会”这个核心关系轴下探讨基层治理秩序的型塑机理。相较之下,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微观而系统的基础性治理工程,乡镇政权组织是国家权力扎根基层社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乡镇基层政权的实际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国家政权建设及其合法性基础。因此,有关基层治理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整体性行政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阶段,国家权威在逐步下沉的过程中破坏了传统意义
时谐入射波遇到散射体发生散射,总场满足Helmholtz方程或Maxwell方程,散射体的形态决定了总场在边界上满足一定的边界条件,正散射问题研究Helmholtz方程或Maxwell方程的边值问题,逆散射问题根据散射场的远场信息或其他测量数据来反演散射体的位置、形状以及物理属性等.然而散射体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本文主要研究含可穿透介质的混合散射体的正散射与逆散射问题.首先介绍散射理论研究的基本概
重点学科建设是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路径,系统探讨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范式变迁及变迁逻辑对调整和创新"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领域的重要政策文本,对其进行高频词统计、编码、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划分为理性本位(1985-1991年)、效益导向(1992-1997年)、创新为先(1998-2005年)、协同创新(2006-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