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淡之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最高美学理想。“平淡”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理论上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中晚唐的发展,最终在宋代被明确提出和确立下来。而它在理论上真正成熟的标志,是苏轼对“平淡”内涵的深刻阐释。苏轼高度评价了陶渊明、柳宗元等人诗歌的平淡风格,阐述了“平淡”的审美内涵,并且把平淡与人生境界结合起来,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索,从而使平淡具有了更高的美学意义和美学品格。苏轼对于“平淡”的阐释,是中国古典诗学中“平淡”理论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平淡”诗论,是建立在高度评价陶渊明诗歌的基础上的,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朴素与丰腴的统一,质朴的语言蕴含深厚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其次,是单纯与绚烂的统一,是对绚烂的超越和扬弃,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最后,是自然与锤炼的统一,“平淡”的诗歌境界是作者人格的自然流露,充实而有光辉。同时,体现了诗人艺术技巧的成熟。
苏轼的“平淡”诗论,确立了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崇高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