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气本体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何以存在,人以何为依靠而安居于这个世界?中国自先秦开始就不断地对此问题进行追问与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又不断地为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着素材。魏晋时期乃至隋唐提出了“以无为本”等的观点,试图以此来对世界既从绵延之时间维度又从广延之空间维度进行解释,然而,却在强调本体中使本体因抽象而与现实世界分离,亦遗失了人之安居,从而导致了“体用殊绝”、“天人二分”。这样的本体建构未能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开始探讨张载所建构的“气”本体。至北宋,张载以“命世之宏才”、“旷古之绝识”对魏晋以来本体建构中的“体用殊绝”、“天人二分”等弊病给予了克服,并在此克服中建构起了本体之“气”。在他看来,本体之“气”具有能动的性能,这种性能因“两”的“相感”、“相荡”等作用而引起,于是表现为“气”之聚散变化,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气”既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本原,又是其构成要素;既是整体之世界的统一者,又是其核心。这就解决掉了世界何以存在的问题。人生存于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不断地给予认识和解读,“心”由此而挺立起来。人通过“心”对“气”及其化生给予穷就的同时形成了道德的眼光,这种道德的眼光在人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具有了指导的意义,不断地指导着人的行为。人的德性就在这样的行动中确立起来,不断地完善起来。德性的确立也就意味着人确立了人自身。同时人也在认识“天道”(“气”及“气”之化生)中获得了自由,与“天道”相融通,实现了“性”与“天道”的“通而为一”。这就是张载所讲的“天人合一”,也即“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至此世界何以存在,人以何而安居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也克服掉了玄佛等之本体建构的理论困境。然而,张载的本体建构却引起了二程、朱熹的责难。在此责难中既可以在与二程、朱熹的比较中看出张载的理论贡献,也可以推知他的缺失。后来的王夫之在继承和发展张载本体论的过程中试图要弥补这些缺失,但仍留下了一些遗憾。如果以“物质”为世界的统一者,充分发挥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既强调人的自然性,也突出其社会性,在社会实践中来展现“天人合一”,那么,“天”与“人”之存在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等问题或许可以得到解决。第三章就集中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论述。
其他文献
偏好和信念密切相关。我们将在本文中用模态逻辑的方法处理信念和偏好。在信念偏好静态系统中,我们在信念逻辑KD45中引入了偏好算子和若干新公理。在信念偏好动态系统中,我们关
学位
樊纲曾经判断,中国经济最大的瓶颈就是就业问题,这似乎已成为学界的一项共识。失业不仅意味着个人失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失去继续生活的精神支撑。2001年的全球就业论坛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说主要来源于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拉康的精神分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询唤”以及黑格尔的差异辩证法的分析和解读。齐泽克以此为基础,结合拉康的短
学位
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历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战略思想,其中“统筹区域经济”更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开阔了
中国是一个人文传统深厚的国家,“尊德性”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时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有识者开始对中国文化作全面的反
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无数后代儒者的研究探索,得以丰富完善,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理论体系。儒家思想也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时代中,一直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并左右着中国
介绍了并联节电器的原理和特点,根据公司变压器的电压电流波形图、谐波含量图和瞬流图的分析,确定安装并联节电器,应用后,节电率达8.96%,并能缓解变压器过热现象.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结构发生了激烈的变动。《谷梁传》思想反映了处于急速转型中的春秋时期的时代要求:一方面要努力恢复已遭破坏的礼的权威,另一方面通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