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经根管治疗后的离体左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全冠修复不同剩余侧壁数的患牙后,观察使用纤维桩与不使用纤维桩的情况下剩余牙体组织及牙根的应力分布规律,从而为临床上对不同程度缺损的残冠残根是否必须采用纤维桩修复提供参考。 方法: 首先,选择1颗因正畸治疗需要而拔除的左上颌第一前磨牙,要求其无牙体组织缺损,未作根管治疗及其他修复治疗。然后建立该牙的有限元模型后,利用软件模拟出该牙齿完整的侧壁以及四种缺壁状态。最后获取五组不同设计形态的模型,分别为: (1)剩余0个侧壁组:a1:4个侧壁均缺失,模拟桩核冠修复; a2:4个侧壁均缺失,无纤维桩直接行全冠修复; (2)剩余1个侧壁组:b1:剩余1个侧壁,即舌侧壁,模拟桩核冠修复; b2:剩余1个侧壁,即舌侧壁,无纤维桩直接行全冠修复; (3)剩余2个侧壁组:c1:剩余2个侧壁,即颊、舌侧壁,模拟桩核冠修复;c2:剩余2个侧壁,即颊、舌侧壁,无纤维桩直接行全冠修; (4)剩余3个侧壁组:d1:剩余3个侧壁,远中壁缺失,模拟桩核冠修复;d2:剩余3个侧壁,远中壁缺失,无纤维桩直接行全冠修复; (5)剩余4个侧壁组:e1:剩余4个侧壁,即颊侧壁,舌侧壁,近中壁,远中壁,不磨除牙体组织,模拟桩核冠修复;e2:剩余4个侧壁,即颊侧壁,舌侧壁,近中壁,远中壁,不磨除牙体组织,无纤维桩直接行全冠修复。针对这五种情况,分别在中央窝行90°垂直加载150N的均匀力量和功能尖行45°斜向加载150N的均匀力量,观察每种状态下打和不打纤维桩时剩余牙本质的应力分布状况。 结果: (1)成功建立了含牙釉质、牙本质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五组设计模型; (2)在5组设计模型中,无论斜向还是垂直向加载150N的均匀力量,牙本质中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出现在牙颈部,高应力区都位于牙根颊舌侧外表面,且向髓腔方向逐渐减小; (3)在使用纤维桩的情况下,应力主要分布在纤维桩的顶端及牙颈部所对应的纤维桩处,应力从高应力区向桩尖方向逐步减小;在不使用纤维桩的情况下,牙本质的受力较小,而在力量加载相对的牙本质处,使用纤维桩比不使用纤维桩时应力有所增加; (4)垂直加载情况下,在没有侧壁和剩余1个侧壁时,P<0.05,打纤维桩和不打纤维桩有统计学差异,而剩余侧壁数为2-4个时,P值均>0.05,打纤维桩和不打纤维桩没有统计学差异;对模型进行45°斜向加载150的均匀力量时,无论剩余几个侧壁,P值均<0.05,提示打纤维桩和不打纤维桩均是有差别的。 结论: (1)在每一大组中,打纤维桩比不打纤维桩的应力分布更均匀; (2)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状况与其剩余的量关系密切,剩余牙体组织的量越多,其应力分布越均匀; (3)临床上上颌第一前磨牙做过根管治疗后,均应采用桩核冠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