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大庆油田扶、杨特低渗透油层砂岩孔隙喉道的大小和形态以压实再生型片状、弯片状喉道分布较广,压实、缩小型细喉道型,微孔不可流动的孔隙体积所占总孔隙体积的比例较大的特点;及储层泥质含量高,注水开发中压力敏感性强、微孔隙欠饱和及水锁效应显著,导致流体渗流阻力增大的问题,本文采用室内实验、理论推证和矿场应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流体非线性渗流特征,更深刻地揭示出小孔包围大孔的机理及产生原因,并提供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新的技术方法,取得如下成果:选择不同渗透率的低渗透、特低渗透岩心,进行了气、水和油单相渗流实验,揭示出当岩心渗透率不同时,油层内的流体呈现出拟弹性流变、过渡流变、塑性蠕变三种流变区,从而打破了岩心的绝对渗透率与通过岩心流体性质无关的观点;同类特低渗透岩心的水驱油两相渗流实验表明,两相渗流区较窄。在该范围内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快,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缓慢,且残余油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值都较低(约20%左右)。尤其发现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存在凹向、凸向含水饱和度轴及反S形三种形式;特低渗透储层的压力敏感性强,微孔隙的欠饱和及水锁效应显著,本文研究中提出欠束缚水饱和度的概念,引用一种描述渗吸动态即湿相(水)液环聚集→充填喉道→截断非湿相(油)的演化过程的新方法,更深刻地揭示和证明了“小孔包围大孔”机理;推导出了非达西线性渗流和非线性渗流条件下的压力分布表达式和油井产量方程。实例的计算分析表明:非达西线性渗流规律法算得的产量高于非线性渗流规律法得到的产量;同样生产条件下,两种渗流规律的压力分布曲线形态类似,但梯度的变化率不同;针对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研制、开发出烷醇酰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表面活性剂(Bs)两种产品。室内实验和矿场应用结果表明,在油井解堵、水井降压增注及井组调剖驱油等方面都见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