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me_willi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分布的特点以及西比灵治疗后缓解期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SPECT在偏头痛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99mTc-ECD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对22例经临床确诊的偏头痛患者于急性发作期行SPECT扫描,计算机采集信息并处理后,由三位有经验的同位素医师对图像进行目测及半定量分析。比较头痛部位与脑灌注异常部位的相关性;自身头痛侧与非头痛侧脑血流灌注的不对称性;按视觉模拟量表(VAS)得分将头痛分为轻、中、重三组,脑灌注异常程度采用7级评分法,发作频率按发作频率无变化、近半年内发作频率增加、发作频率增加并处于偏头痛持续状态分成三组,比较脑灌注异常程度与偏头痛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之间的关系;对于发作频率〉1次/月或发作期SPECT显示异常的患者给予西比灵5~10mg/日预防性治疗2个月后,在缓解期有6例复查SPECT,与发作期的rCBF进行比较。结果(1)82%患者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脑灌注显像表现为相关部位局部脑血流量减低,其中典型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患者9例(100%)rCBF异常,普通偏头痛(无先兆偏头痛)患者9例(70%)rCBF异常;(2)脑灌注改变的部位与头痛部位相关;(3)对于一侧头痛患者,头痛侧与非头痛侧的脑血流量存在明显不对称,尤其在额、顶(p<0.05)、颞叶(p<0.01)明显;(4)局部脑灌注减低的程度与头痛的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不成线性关系;(5)复查的6名患者缓解期rCBF与发作期的相比较,2例恢复正常,3例低灌注仍然存在,但rCBF评分增加,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1)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在急性发作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并无本质的区别;(2)偏头痛患者即便在缓解期亦存在局部脑血流灌注控制的不稳定,脑血流减低并不是引起偏头痛的唯一条件,但可能是点燃再次头痛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可能是导致部分偏头痛患者出现亚临床脑白质损害的主要原因;(3)在急性期与偏头痛相伴随的脑血流变化可能并非主要事件,而是“皮质扩散性抑制(CSD)”过程的附带现象。(4)与CT、MRI、TCD等辅助检查工具相比,SPECT可以反映不同时期脑细胞功能及血流的变化,在偏头痛的临床诊疗中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不同温度水灌注对肠粘膜组织病理学和肠镜操作的影响,研究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在不同温度水灌注耐受度的差异。  方法:(1)通过动物
目的建立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动物模型,探讨形觉剥夺性近视鸡眼不同时期视网膜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情况,从而研
黑素是皮肤成为褐色的主要色素。黑素是酪氨酸在酪氨酸酶作用下产生的,在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中生成,黑素小体从一个黑素细胞被转运至一群角质形成细胞。真、表皮内黑素细胞增生